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乡试(下) ...
-
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下午,三人又一起去了考场,参加第二场的考试。
第二场考的是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即在诏、诰、表这三种文体中选择一种)。第二场总共需完成七篇政务应用文,考察应试者对政务水平与公文写作能力。
沈文心依旧是好好睡觉,然后早晨才起来看考卷。
论题:《圣王所以致治》。
判断五条:《官员赴任过任限》、《起解金银足色》、《私役夫抬轿》、《子孙违犯教令》、《修理桥梁道路》。
诏、诰、表内科1道:《拟汉赐天下今年田租之半诏文帝二年》、《拟唐加房玄龄太子少师诰贞观十三年》、《拟辅臣奉诏恭撰肃箴成进呈表》。
今天所考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是对书生的处理政务能力的一个考验。比如判断五条,就需要考生根据所学法规,按照实际情况处理这些情况。
科举选举的是官员,相当于古代的公务员考试,选出的人才只会死读书而不知道怎么办公事可不行。
沈文心深思熟虑后,写下答案,将自己的决策和理由写的有条有理,清清楚楚。
第二场的考试很快就过去了,众考生散去。已经考完了两场,一些人对自己的情况也能做出估计了,有人欢喜有人愁,一些灰心丧气的人甚至缺考了第三场乡试。
第三场考试题目少了,只是试策五道。考察应试者对历史的掌握与应用于时务的能力。
题目很是深奥,沈文心想了半天,修改了多遍答案,才在最后几个小时的时候把答案誊写了一遍交上去。等他交完卷出门时,才发现有几个人还没写完正在奋笔疾书。
对于这种情况,是可以延期一会的。按规定,如果考生没有答完,不能按时交卷,考官对这样的考生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让他们继续作答。
如果三支蜡烛也用完了,考生还是没有答完,那就只能强行收卷,命其离开考场,当天的考试宣告结束。
知道有这个规定的时候,沈文心和杜玉都是一汗,感叹这种默默点蜡的感觉的事怎么回事……
三只蜡烛……考虑到蜡烛的粗细质量和当时的风速,一般时间为四十五分钟左右。
对于这几位考生,沈文心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给他们点蜡了……
——————————————————————————————————————————————
从考场里出来的时候,就是八月十五晚上了,京城里热热闹闹,全家团圆。
这样的大好佳节,加班党自然就怨声载道了。
而这群加班党,自然就是科考考官们,考官在第一场交卷后就由同考官(即“房师”)开始判卷。
一张考卷开始是由同考官批阅,写完评语后交到主考官那里。他接到后最后批阅。这样一张考卷就会有6名考官的批印。
多名考官阅卷可以尽量避免一些后台操作,但同时也加大了考官们的工作量,所以考官们这九天也没轻松过。
正、副主考管要在八月十五赏月时确定乡试第一场的头名,称之为“草元”。如果草元的第二场、第三场成绩不好,就要降低名次录取。
通过三场考试的人就是“举人”,头名就是“解元”。
而现在,考官们正在决定“草元”花落谁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份试卷,一份是杨晗的,一份是沈文心的,还有一份是一位较年长的考生的。
这三位的年龄差也真是绝了,杨晗可以说是珞国开国以来参加乡试人中年纪最小者,仅有17岁,沈文心今年27岁,也算是年少有为了。而第三位对比下来就资质一般了,是37岁。
因为考卷是不封名的,大家都能看到答题人的名字,一些耳熟的名字自然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考生在京城学习,候考期间,除了复习的之外,另一个重要活动安排也很重要,就是“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考生拉关系,走后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将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贵和学界名流,以求得这些“贵人”、“名人”的赏识,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沈文心身为杜家门客,自然是被御史太夫提及过的人,考官们有点印象,但这些考卷里面,最显眼的莫过于京城红人了。所以众人很自然就认出了杨晗。
杨晗啊!杨三郎家的独子,果然传言不虚,的确称得上神童二字。要知道担任考官的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都是正直人士,在批卷中他们并不会因为一些考生是官二代,或是谁谁谁的学生而放松标准,所以杨晗的卷子此时能出现在这里,是没有一点水分的。
“大人,你怎么认为?”副考官见主考官一直默默不语,不由催促了一下。他还急着搞定今天的活回家和家人团聚呢。
他知道主考官大人和杨三郎的私交是不错的,杨公子文章也写的不错,这种时候有什么好犹豫的?赶紧选了了事吧。
谁知主考官又仔细看了三人的考卷后,给出了名次:
沈文心为“草元”,杨晗次之,另一位再次之。
“同样写《春秋》,杨晗新意够,立意不够,稍逊一筹。”分好等次之后,主考官放出的话,着实让众人吃惊。其实说的的确有理,但没想到他竟然真的这么做了,完全没给杨三郎面子。
和杨大人闹矛盾了?众人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但很快就推翻了,两人多年的交情了,怎么可能这么脆弱,最后还是觉得长官果然公事公办,是个难得的好官。
我珞国兴盛在望啊,众考官看过今年的试卷后,都觉得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