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二一 君家小镇 ...
-
第二章千年君家
一 君家小镇
欺骗事件和离家出走的最终结果,是小三获得了三天假期作为补偿,三天后,先生开讲《中庸》(《论语》和《孟子》非常不幸地没能入选君三叔的书单)。
打那以后,君小三的小宇宙再也没有爆发过,又恢复了他懒散童子的原生态。
离家出走的另一个后果,是君小三开始观注起院墙上的那些禁制──第一次,他发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了侵犯,原来对他不具备吸引力的宅外世界,突然间变得异常诱人。
现在有必要说说君氏本宅了。
没有到过君氏本宅的人,十有八九会以为“大理君家”是生活在大理城中的世家巨族,最不济,也在城中拥有一个大宅子才合乎情理。实际情况却是,初次进入君氏本宅的人,没有一个不惊诧于自己的先入为主。
大理君家并不在大理,它在大理城外的点苍山上,从大理出发,还有足足一天半的路程,就算开车,也要十个小时。君氏本宅也不是一座宅子,它是一个小镇,一个位于半山腰的小镇,当地人称“君家镇”。
君家镇很小,小到只有二三十户人家,镇上有银饰店一个、杂货铺一家、茶楼兼饭馆一座、学校兼医馆一间。这几家小店的交易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用银钱现钞,也可以以货易货,比如山民打了头野猪,背了来换一两件银饰给女儿做嫁妆……镇上居民的成分更是复杂,姓啥的都有,民族从汉到白再到苗,但家家户户都说汉话习汉语,只因为千百年来他们赖以为生的,是君家──君家宅子不只是小镇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小镇的灵魂,它倚山而建,十多个院落连成一气,与传说中的高门大户相比,气派威严不足,却胜在绿树成荫山环水绕,赏心悦目……
对于这一带的乡民来说,君家不神秘,他们仅是君家镇的主人而已。镇子附近的土地都是他家的,不过君家不以收租为生,年景好的时候地租只取十中之一,遇上灾荒之年则开仓放粮。镇上的乡学(现在该叫小学校了)也是义学,君家请来的先生免费给镇上还有附近山民的小孩上课,连纸笔教材都是免费奉送,如果有孩子考上了乡上县上的中学却没钱交学费,只要给君家管事说一声,费用就算有了着落。山上缺医少药,附近人家有个大病小痛什么的,君家的医师立即出义诊……桩桩件件,没能为君家赢来“善人”的美名,却得到了乡民们打心眼里的认可──对于他们,君家不是外人,是自家人,关键时候唯一可以依靠的自家人!
乡民们不是傻子,君家确实有古怪,当了多年的邻居哪能不知情?只不过,千年的时光流转下来,大家早已见惯不惊见怪不怪,好象君家就该是这个样子才对。小镇居民还有居住在附近山上的那些山民猎户因为受了君家的太多好处,非常排外,对于偶尔出现的“外乡人”满怀戒心,君家的事情就连小孩子都会守口如瓶。数十年前改朝换代的时候,新政府曾经派了工作组入驻,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事很有点喜剧。
当年土改工作组进镇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斗争本乡的大地主君氏家族。本以为不过是小事一桩手到擒来,哪晓得败仗吃了一个又一个,而最大的失败在于:人君家别说大地主,就连小地主都不是──早在四年以前,君家就把家中的田产无偿捐赠给了镇上的居民,等工作组到来的时候,君家镇上家家户户都是地主,除了君家。
──阴谋,肯定是阴谋!
工作组开始找镇民们谈心,希望能够抓到君家的“狐狸尾巴”。
“同志不是那个样子的,那年他们送土地给我们,我们本来不想要的。你想想啊,这山上五年中有两年都不得安生,不是暴雨就是冰雹,以前田是君家的,出了天灾他们不收租还送粮,现在田给了我们,要是遇到天灾他们还管不管?要不是大管事说以后有灾祸他们也管,大家还不想要他家的田。”
工作组组长一听有门,连忙循循善诱:“那就是说土地只是名义上送给大家的,他家还是地主对不对?”
老农脑袋摇得象个拔浪鼓:“不对不对,土地确实送给我们了,我们打那以后就没交过租。”
“不对吧大爷,我咋听说你每年都担了粮食入君家粮库?”
“哎呀同志,那是家里的一点心意,家里粮食吃不完,送给他家的……大家都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嘛!”
组长同志脑袋开始发昏:这……这简直就是挑衅、赤裸裸的挑衅!沉下脸,加重了语气:“大爷,我们是来帮助大家帮助穷人的,你应该有阶级觉悟,不要被错划了成分、被大家当成地主来对待!”
大爷好歹也在镇上的义学读过几天书的,法不责众的道理他懂,不慌不忙底气蛮足:“我算哪门子地主?同志你看啊,这镇子上哪家哪户没有十来亩地?怎么轮得到我呢?”
工作组折戟而归,一来镇民不配合君家的小辫子太难抓;二来镇上住了好几个民族,问题复杂,不便使用强硬措施;三来君家好象走了上层路线,上边发话说君家祖上来历复杂,有少数民族血统,应该遵照政府的民族政策办理……
直到工作组离开,组长也没有想明白他们一心要为穷人办好事,为啥这些穷人的觉悟这么差,老跟自己对着干?会不会是这个镇子的穷人不太穷的原因?他们的木楼看起来确实要比杨白劳的破房子好很多,好象也没哪家等米下锅……
组长到最后也没闹明白,他碰到的问题跟米和房子没多大关系,说到底,这是个信任问题。镇民们依赖了君家几百年,相信无论出了啥问题,只要有君家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自打许多年前这山上有了君家,他们这些人虽没能大富大贵,却也算是吃得饱穿得暖,连战乱都未曾波及……工作组描绘的未来虽然美妙,谁知道有没有实现的那一天。
不过也不能说工作组的工作毫无成效,至少,他们留下了一星两星的星星之火,这点星火就留在了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一位名叫宋承平的少年心中。少年当时不过十来岁年纪,后来考上中学去了大理县城,再后来读了师专,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又是贫苦人家出生,很幸运地留在了县城教中学。
书读得越多,眼界越开阔,年轻人越觉得当年工作组组长的话有道理:君家就是那些虚伪的伪善人家,看看他们住的大宅子再看看自己家里的小木楼,那是一样的嘛?为啥他们住得我就住不得?他们一个个游手好闲却山珍海味不断,我们一年忙到头只落得个温饱而已,家里人居然还说是托了君家的福(“山珍海味不断”是典型的YY,君家人具体吃了些啥他也不清楚)。
少年离家早,又经过多年的无神论教育,对于君家的种种古怪传闻,早已经认定是些谎诞不经的鬼话。偏巧他运气不好,工作了两年就赶上了轰轰烈烈的“□□”,年轻的人民教师毫不犹豫地站到了造反派的阵营,在批斗完县里的□□和一众牛鬼蛇神之后,他想到了点苍山上的君家。于是乎,某天清晨,两辆东风牌卡车满载着斗志昂扬的□□小将,气势汹汹地出了大理城,杀向君家镇……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清楚当人类被冲昏了头脑之后会有多疯狂。在那场铺天盖地的红色风暴之中,大量的佛寺道观毁于一旦,数不清的和尚道士被强迫还俗……几个修真大派和修行世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把子弟送入灵界避祸,不成想大量实力不济的修行人的涌入又引发了灵界的混乱……
象君家这样留下来且毫发无损的可说是凤毛麟角,只能说君家的决策层非常会审时度势。
多年以后,当君三叔跟渐渐长大的君小三讲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正当年少的君书贴非常不解,在他看来几个小小的□□算什么,以君家的实力就算来一两个营的正规军也不放在眼里。君三叔的回答是一连串的问题:
修行之人拥有各种超能力,但是肆无忌惮地在人界为所欲为的却屈指可数,为什么?为什么当修行人拥有一定实力后大都前往灵界?灵界适合修行是一个原因,但是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存在?为什么千万年来,能够与上界和冥界并称三界的是人界,而不是拥有众多高段位修行人的灵界?……
又过了若干年,君书贴才完全想明白这些问题,此是后话。
不过,在顺应大势的同时,该出手的时候君家一样不会手软,当年那两车□□在点苍山上度过了恶梦一般的三天时间──他们根本没能到达君家镇,汽车在山里抛锚,然后是暴雨山洪冰雹,两车□□百十个年轻人在山里徒步爬涉了整整三天,不要说君家镇,就连半个人影子都没有看到,倒是被神出鬼没的几只野兽给吓了个屁滚尿流……三天后一个个于饥寒交迫中终于找到出山的道路返回大理城,过一半的小将出现发烧腹泻呕吐梦魇等等症状,不得不卧床休养一周。
小将们终于切身体会到了革命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从此再没有招惹过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