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杂谈 ...
-
繁衍后代是一种生物本能,未曾建立文明的低等动物亦有照顾未成年幼崽的行为。在人类的历史中,却时常有对婴幼儿施行暴力的记录。这些暴力的来源,部分来自其亲生父母。武志红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正如他所说,这个谎言如此的绝对以至于很容易被驳倒。
但在生活中,这个误解普遍存在。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其衍生的思维是即使父母的做法令孩子受到伤害,也必是有缘故的。为了维护谎言,孩子会将一切不合理的行为归咎到自己的身上:父母不爱我是因为我成绩不够好/性格不够活泼/相貌不够美……或者是为父母的行为找到可能成立的理由,幻想“我是被领养的”,并由此希望“等我有了出息父母就会待我好”,“亲生父母会找到我,然后我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会渐渐破灭,孩子会长大,但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烙印并不容易平复。
成年人有时会觉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的模式,会重复的在类似的事情上“跌倒”,做出明显不利于自己的举动,似乎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捉弄。这中间部分源于年少时的烙印。这些早期建立的反射是如此深刻形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在遇到对应情形的时候会立刻按图索骥,做出事后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反应。事后的分析基于理智,当时却是出于直觉。
善于自省的人常常惊恐的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的举动复制了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模式,或者其它当年父母行为中自己最为厌恶的部分。
改变很难。就像走惯了一条熟悉的路会不由自主的走上这条路。开辟一条新路需要勇气和力量。但人生远比18年要长。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成长的环境,但成年之后,我们获得改变自我的能力。
脱离父母不利影响的第一步是将彼此看作独立的人而非儿女的父母/父母的儿女来重新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父母是有着这样那样问题的人,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羞辱和伤害源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或某种环境因素,不再归咎于“曾经的自己”。成绩不够好/性格不够活泼/相貌不够美,这些都不是得不到爱的原因。
认识问题来源的目的不是为了追究父母的责任。历史已经无法改变,试图让父母“承认错误”通常会导致关系的进一步破坏。认清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帮助自己解开内心的纠结,跳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掌握,在处理今后遇到的问题时,打破固有的反应模式,实践新方式。无论处理与父母之间的问题还是其它。
诚恳而尊重的对待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美和不美的部分。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坚强乐观的人,那么就像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一样生活。
我们不仅仅是被基因所注定的人,不仅仅是被环境所造就的人,我们还是我们幻想中的人,我们还是我们希望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