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恩格尔系数法 ...
-
恩格尔系数法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测定贫困线的方法,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1],它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即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越贫困。
莫泰基则认为:“恩格尔系数的理念是:由于食物消费是基本的,不会随收入的增加或消费的增加而提高的;故此,当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或消费额提高时,他或他们的食物支出占总消费的百分比会相对地减少的。因而,可以引用食物支出占总消费的百分比(即恩格尔系数)来断定某人的生活质素;当恩格尔系数愈高,其生活质素愈差,而当其系数愈低,其生活质素则愈高。”
上述两段引文对恩格尔系数的叙述显然是有出入的:董文说是“食品开支与总收入的比值”,而莫文却说是“食物开支占总消费的百分比”。所以说,这种方法虽然常用,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却不一致,更有甚者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因此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首先追根溯源一番。恩格尔系数越低的国家越富裕。
恩格尔系数法,莫泰基称之为“食费对比法”;在阿尔柯克的著作中,它是“收入替代法(Income Proxy Measure)”中最主要的一种。
据阿尔柯克介绍:19世纪末,德国的研究者恩格尔在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消费模式后,得出一个结论,他发现收入较低的家庭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钱占他们的收入的比例更大。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钱占收入的比例下降,而更多地去购买非必需品。在研究中,恩格尔绘出的表示生活必需品开支占收入的比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恩格尔曲线(Engle Curve)”。恩格尔发现的生活必需品开支与收入的增长成反比这一著名的论断,称为“恩格尔定律”(Engle\'s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