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007 ...
-
1.花了一天的时间把《东厂观察日记》读完了。嗯……竟然被我咂摸出了点感觉出来……就……我突然理解为啥有人喜欢看“太监”文了。
那种残缺的身体和纯粹的灵魂之间的反差感。那种来自于男性根本上的自卑感……被仰仗。被珍而视之。被当作神明一般供着,拿不起,放不下……虽然这么说可能不太好听,但从女性凝视角度上来说,真的是从心理上得到了极大满足。
2.看了两集《中国奇谭》。
第一集《妖怪们的夏天》在我看来已经很奇妙了,短短的故事,起承转折极其完整,把老故事反视角讲述,细节点抓人,还很尖锐地借古讽今了一把。靠近结尾的小高潮也准时赚了我一把眼泪,作品的高潮就是这样,越拖到最后急行军,越是了不起。
第二集《鹅鹅鹅》,在我近几年看的短动画作品里,差不多封神了。美工上的优势是个人都能看出来,白描手法大气,中国红用的次次在点,细节满分……简言之,上美就是神!
我要重点夸的是文本,太太太太绝了。
下面就有点剧透了,还没看过动画的,我真心推荐先去看,再来和我讨论。
整个故事以“送鹅少年”的视角讲述。
山上,少年被一只腿部受伤的狐狸妖怪威胁,不得已背狐狸妖去对面山头。等到了地方,狐狸出笼,少年回看,笼里的两只鹅已经被吞食干净。落地,狐狸请少年饮酒,并唤出情人兔子为自己斟酒。畅饮,醉,入睡。兔子请少年勿言,唤出情人野猪与自己共饮。不得快乐,狐狸欲转醒,兔子便又急忙去伺候,独留野猪。野猪请少年勿言,唤出情人白鹅畅饮,贪杯,醉,酣睡。留白鹅与少年相对,一见如故。白鹅愿做少年的鹅,求少年带自己走,少年犹豫之间,狐狸醒。野猪慌,吞鹅。兔急出,吞猪。狐狸吞兔,对少年作揖,化作云烟,散。独留少年。
整个故事套娃一般,作回环。乍一看简单,其实有深意。在我看来极巧妙,从画面着墨,靠文本点睛。
开篇,遇狐狸后。文本侧面点出,少年不听劝,偏走此路,遇狐狸。也就是说,这路并非唯一道路,而是少年出于个人意志的选择。
中间兔子一角,我尤为喜欢。另有情人,却也放不下狐狸,两相冲突时,首顾狐狸。延伸一下,也就是兔子在他者和家庭中选了家庭。野猪的一句“此女有情”也侧面证实了兔子的这一形象特征。中间兔子时时在意狐狸,遮掩不得便立刻选动身去安抚,拿了团扇在一旁相护那个画面,着实真且讽。
猪对兔的态度和对鹅也有微妙的差别。都是情人,在心里地位上也有微妙不同。对兔时,兔斟酒,两人作乐。对鹅,反倒自斟自饮,以欣赏为主,颇有种当作物件把玩的意味。
再说鹅和少年。经过前几回情人睡了找另一个的轮转铺垫,到了鹅这里,只鹅一妖望远山。形象由双变单,衬出不同,又由单转双,加入少年。由此,才能自然引出少年的犹豫和怀疑——我会不会只是其中一环,你会不会另有他爱?
至此,故事都在以一种缓慢自如的节奏行进。变奏和加速是从狐狸的转醒开始的,猪吃鹅,兔吃猪,狐吃兔,离开。情人的不见只在少年一念之间,少年说:现在,我丢了三只鹅。
此话一出,我就只能瞠目结舌地喊:妙!妙!妙!妙极!从少年的角度来看,他失去了三只鹅。可是第三只鹅可曾真正属于过他?他一介凡人,还能像另外几只妖怪一样吞食入腹不成?况且,吞食入腹又能怎样,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里,挡不住情人腹里装情人。人生在世,行差踏错,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的贪痴嗔。
最后来说狐狸,狐狸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个什么形象?狐狸精。勾引意味极浓。其实整部动画看下来,狐狸对少年都是以礼相待,吃了鹅却没吃少年,还邀其共饮,并现出情人作乐,包括离别时的行礼……可想而知是把少年当作“友方”看待的,为什么呢?能吃鹅就能吃人,卸磨杀驴岂不美哉?
再由此反向推敲少年的形象,就有点立不住了。怪,从结尾来看,狐狸是可以自己离开的,那么为什么还需少年背送?少年送狐狸前行,到底是被逼无奈,还是又一次个人选择?疑,狐狸一开始坐进笼里并未食鹅,还帮少年脱了险,为何到了地方鹅却被吃了?这鹅到底是少年自己献了丢了还是狐狸计划吃的?
全篇看完,再回味这个全篇的“少年”叙述视角,就很耐人寻味了。矛盾之处拿来仔细琢磨,真假自在人心。
最后,我想夸夸动画里反复出现的“吞吐”动作。爱人一举,无论是怎样的爱,怕都是占有欲极强,恨不得藏起来,掩盖住,大抵是不愿与他者分享的。所以,你说那张大嘴反复进行的动作,是不是形象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