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7、何家包子 ...
-
如春饭店的税收一经调整,立即在小镇引发不小轰动。
如春饭店是老城最大的老饭店。它经营多年,虽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它的身后,凝聚了老赵和子女的艰辛。饭店始于改革开放,中途迎上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坐享发展红利;到如今,老赵一家人推倒了过去破旧不堪的土墙瓦房,立起了水泥房,矗立小镇十字街头,俯瞰南北国道、东西新城,衔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已成为小镇的优选待客之所,俨然行业领头羊。
身为行业龙头,如春饭店对身后大大小小的几十家饭店,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如春饭店的税收,成了整个行业税收变化的晴雨表、方向杆。可它多年来,税收一直趴窝,让业内的老二、老三,甚至小蝼蚁大小的小饭店,在其荫佑下,雨露均沾,滋润有加。它庞大的身躯,遮挡了历届几任税收管理员的视线,让税务分局投鼠忌器,成为税收增长的巨大障碍。现如今,它的税收一经调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波。餐饮店老板们敏感地意识到,曾经躺在如春饮店身后的一成不变,一去不复返。
眼看好日子到头,很快,餐饮业老板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了税收调整,在王志山的一份份通知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半个月时间不到,小镇的大小饭店,无一例外,在税务分局统一标准之下,分地段调高了纳税定额。
局面打开,也让小镇炸开了锅。
牵一发而动全身。餐饮业的热闹程度,无疑超过了大五间服装店。
一份份税收报表崭新出炉。餐饮业税收首次实现翻番。
张兴福的分局长办公室,成了接见餐饮老板们的会客室。
税务分局多少年没有摊上这样的事了?张兴福不时问自己,接待纷至沓来的饭店老板们。老板们南腔北调,有操本地话的,也有说着外地话的,令张兴福应接不暇。一一对号入座,张兴福倾听老板们报出各家店铺地点,兴奋异常。
几家反应不大的饭店,全是大街小巷各家做炒菜的堂食饮店。
大呼小叫,甚至一脸哭相的,反倒成了一家家米线餐馆。
米线餐馆老板们反映税收过重。
不时找上门来的,是一位名叫“张宁明”的米线餐馆店主。他虽签了字,可不时被媳妇数落,不得不三天两头上分局找领导说事。
几次三番过后,张兴福火了。
王志山去了张宁家。
他要做的,是蹲点。
蹲点的几天,王志山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盯着张宁明收钱,记挂一天的进账。
一看到税务分局的人上了门,张宁明媳妇不干了。张宁明一个人忙前忙后,又卖米线又收钱。王志山接下了收钱的事,边收款边记账。
到了晚上一结账,王志山清点钱款,核对了当天的营收。
几天下来,平均营业额远远超过了张宁明的纳税定额。
这下张宁明傻了眼。
王志山正准备走人,张宁明媳妇来了。税收不调下来,她心有不甘。她说,人来的这些天,两个街天、一个闲天,街天生意好,你不能照着算下一个月的!
一看对方急上了眼,王志山再拣了个闲天蹲点。
四天下来,王志山找了平均,算出张宁明家一个月的营收。
张宁明媳妇不言语了。
社会不公的不是税收,是人心。人心不平,才会像是红了眼的赌徒,总在人生的棋牌上输打赢要。一计不成,再施二计。张宁明媳妇说眼下是米线店旺季,要王志山淡季再来试试?
王志山不理会她,走了人。
税务分局里来了黄八见。黄八见与王志山是同村人。他与王清远世交,正为自己的大儿子初中毕业回了家,在家无所事事而犯愁。从王清远口中得知王志山在小镇干了税务,特意骑了几十公里的路,来到税务分局,找到王志山,开了口:
“囊瓜。弄半天,怪不得你来这里工作了。我家大儿子东庆,你还记得他吧?这小子,初中一毕业,回了家。你或着帮我个忙呢,给他找份工?”
王志山热心,为黄八见跑了几家厂子。
镇红砖厂,王志山找上了厂长郭宝升。郭宝升一看两头无人,将王志山拉到一旁,小声道:
“小王,我们厂是缺劳力。可附近的人,都说我们厂子地犯阴煞。你看,你上次来一趟,不是闹你摔了跤?你介不介意?要是不介意的话,你将小伙子叫来。我先把把关。是我看得上人,我再招他进厂,如何?”
王志山不信迷信,当即道,人我改天给你叫来。你若满意,就给他一份工。
几天后,黄八见将黄东庆送到了小镇。
郭宝升看过黄东庆,小伙子人长得壮实,过了关。郭宝升没说二话,让黄东庆住进厂子打了工。
儿子的打工有了着落,黄八见喜不自胜。他特意挑了个日子,再来小镇,先到红砖厂看过打工的黄东庆,再上税务分局谢过王志山。
见过王志山,黄八见要回去。
王志山一看晚饭时间还早,饭点不到,请黄八见吃过米线再走。
两人去了张宁明米线店。
张宁明见到二人,急忙招呼两人坐下,煮上米线。
正在吃米线,张宁明媳妇来了。她拉了脸,一屁股坐到两人中间,问道:
“王志山,我家税收的事情,我倒想问问你,是不是就这么着了?我打听过了。江北的米线店十几家,就我家税收高。那些包子店、油条店你们管不管?他们对我们米线店生意影响大着哩!以前一个早上能卖的几十碗学生米线,现在倒好,成了十来碗。你们只管我们米线店,包子店不闻不问,让我们怎么活啊?”
来者不善。
黄八见愣住了。
王志山也愣住了。
一看媳妇要找岔,张宁明上来好言相劝,要媳妇你少来!可他的媳妇不依不饶,指桑骂槐地道:
“我找他说正事怎么啦?你这个弯龙公(笔者注:弯龙公,本地方言,是指责男人小气、窝囊的称呼)、窝囊废!有理走遍天外天,无理死在灶门前!你是不是一见到个王志山,嘴里就成了含核桃说话——不抻脱,连反映问题都不敢?”
好端端的一顿米线,被张宁明媳妇给搅了。
王志山对黄八见苦笑,说让你见笑了。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让你吃个米线都不得安宁。对不起了,实在是对不住!
送走黄八见,王志山心下憋屈。
第二天他起了个早。天不亮出了税务分局。
他要去看张宁明媳妇提及的早点店。
早点店集中在学校门口的街头十字路口。最大的一家是叶曼青家的,从早开到晚,被他调高了税;另一家的何家包子铺,天不亮已营业,王志山没有起这么早,没有引起王志山的关注。
这天早上他一直呆到了上午十点钟。十点钟一到,何老头准点收摊。这样的作息,难怪税务分局的没在意,税收也就没有跟着调整。
王志山明白了,张宁明媳妇反映的,正是老何家包子铺。
第二天,王志山走进了老何家包子铺。
老何家包子铺在小镇经营时间早,有了名头。经老何做出的包子,个头大、味道地道;老何有个规矩,不卖隔天剩下的。新鲜的包子引来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人人争相购买。
老何与老伴乐呵呵的,天不亮出工。等包子熟了,老何继续守包子铺,老伴则搬出几笼,在路边卖上了包子。十点钟不到,几蒸笼包子早早见了底。
王志山前来,老俩口愣了一愣。
两人没有想到王志山来得这么早。
等王志山清点过空蒸笼里卖出包子的数目,再与老何算了一个月的买卖,提出来要加高点税?老何不说话,一旁的老伴道:
“小王。不是我说,能不加就别加了。我家做包子几十年了,家里七个孩子就靠做这点小生意,一个个拉扯大了;现在我们老了,孩子们舍不得我们,说我们一大把年纪了,不要再起早贪黑,让我们歇了算了;可老头子偏不得,说手上会的,又做几十年了,有口碑,不能歇。再说了,你们税务所我们老相识——这税,我们多年了没跟你们红过脸。”
老两口不吵也不闹,口气平和,让王志山多了耐心:
“我知道二老不容易。这点税我不图要加多少。主要是如果不加点,不公平,让别人说上闲话。这样了。我算了一下,税收定额一半不到,我稍微加高点,加个六、七成,怎么样?”
老何不说话,老伴絮絮叨叨,将话题扯远了。
没有谈拢,王志山、不将话说死,让两人回去想一想,他过几天再来。
调查清楚了老何家包子铺,王志山与王兴正上街收税。
两人正走在街头,迎头来了一位中年男子。他往头发上抹了定型摩丝,湿湿的,多了港台电影里的明星派头;一身西装光鲜,在盛夏时节,与身边人的清凉格格不入。见到两人,他一抬手,将两人拦了下来,两眼斜挑着,对王志山道:
“你王志山?我老何家二儿子何尽忠。说一下我家老爷子包子店的事。能不加就尽量别加了嘛——他们一大把年纪,都七十多岁的人了,做点小生意不容易!现在是新社会。老人本来要国家照顾的对不对?老人要自食其力,你们不给老人免税就不错了,还要加税,说得过去吗?俩老人自食其力,国家提倡还来不及呢——你们税所不照顾也就算了,要加税,算什么事!谁敢动我老何家的包子铺税收?哪个不要命的,叫他来找我!我不信,谁敢在我们何家头上动土!实在不行,我让我们家老五去慰问那些狗日的!”
王志山愣住了。如此堵在街头、公开叫板的,他算是头一次遇到。他正要张口,可何尽忠一扬头,不听他伯,像是示威一样,不由分说,狠狠地与王志山握了握,扬长而去。
稍息。王志山不解地问王兴正,这何尽忠是谁?什么来头,他提到的何老五又是什么人?
王兴正吓得面色如灰,小声道:
“你问何尽忠是谁?何老头家二儿子!你要动何家包子铺的税收?你趁早小心点。你莫看他何老头不声不响的,是个老地头蛇,说起来大有来头。先不说他爹过去是个军人,后来在这个地方当过头头;要不是后来被下放,他何老头的爹在江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老何是大儿子。到了老何这一代,一共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七个子女个个一个比一个辣操(笔者注:辣操,当地方言,是厉害的意思)。特别是他家的何老五,莫看他长得又短、又粗,又矮的,可完全是个逗猪打狗嫌烦的祸害。何老五在小镇,是出了名的地头蛇,谁见了都绕着走——惹不起还躲不起啊!你小王要是想加老何的税,悠着点!俗话说‘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你别跟这些人搅在一堆。话我是给你放下了,听不听,看你的,啊!”
一席话说得王志山心里不好受。
走了一段路,他释了怀。想着自打我干上这份工作,哪天不是处处危险、步步惊心?轻者受白眼,重者受威胁,哪来的安稳日子?现在管了个体户,原本以为冲突会少一些,不想一调税,一动百摇。每家店铺要面对的,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甚至有家族势力在盘根错节!要是我放着老何家的税收不加,那像张宁明媳妇这些人,怎么交代?已经调高了税的几十家的餐饮行业税收,又怎么办?
思来想去,王志山还是不绕开老何家的包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