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流传千古 ...
-
“当皇帝靠什么呢?一靠天赋二靠天赋三靠天赋,敏锐的直觉、审时度势的能力以及玩弄人心的权术,也就是帝王心术。
但是,有一位皇帝,纯靠人格魅力和文治武功征服天下,在位时期创造了汉民族历史上万国来朝的局面,
他,就是唐朝真正奠基者,天策上将,贞观之路总设计师,把唐朝带上辉煌之路的唐太宗李世民,
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代,李世民都称得上是流芳百世。
世人大多诟病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但是对他治理国家的能力却没的说,称得上历史中皇帝的佼佼者,
但是李世民也并非生来就会管理国家,刚开始,他只是一名风流的少年。
李世民少年从军,在隋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就贵为皇亲国戚,但是他并非是蛀虫,反而武德非常充沛,
不管是雁门关之战还是虎牢关之战,亦或是当上皇帝之后和突厥的战争,李世民从来不虚,
故事的开始时在虎牢关,让十几岁的年级就凭借自己的能力受封敦煌郡公,也就是他前往雁门关,勇救隋炀帝的故事。
众所周知,隋炀帝好大喜功,是一个很喜欢巡游的人,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想要北巡,消息泄露,被突厥得知,在巡游路上被突厥的十几万大军堵在了雁门关,
隋炀帝一边反击,一边下令求救,李渊得到诏书后,派自己十七岁的儿子李世民前往救援,
虽说古代十七岁已经算不小的年纪了,可终究未及弱冠,便肩负重任,可见李世民之英勇,
而李世民在了解完情况之后,立马意识到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集结十几万大军进行对抗,于是立马改变策略,准备很多的旗鼓制造出已经集结人马的假象,
突厥仓促之间一定会认为救援大军已经集结,突厥打不起消耗战,一定会退去,
而事实也果然如他所料,当突厥看到十几里的军队,突厥侦察骑兵飞马报告始毕可汗道:“隋朝大军已到。”由此突厥遁逃而去,成功解开雁门关之围。
所以,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攻心之战,而李世民的故布疑兵就是射向突厥心脏的那支最锐利的剑。
另外一场充分展示了李世民武德的战斗是虎牢关之战。这场战役的胜败直接关系着中原大地的归属,而且对手很强大,谁赢了直接入主中原不在话下,更有甚者,这场战争关乎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走向。
当时的形式和背景就是三个字,烂摊子,还是皇帝亲手搅和的一坨稀泥。
公元604年,隋朝的第二代皇帝隋炀帝继位,新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大刀阔斧的国内改革,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领导,决定效仿汉代的东西京制度,征发民夫数百万修建东都洛阳,随后又迁都,迁都完之后又征发民夫几十万修建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西接长安的隋唐大运河,
他爹留给他的富裕人口就这么被迁都和运河吞噬了几十万,
除此之外,东修运河,征发的民夫死亡率过半,天下民夫,半死于役。第二把火是毫无计划的对外战争,但凡皇帝,谁不想开疆扩土,隋炀帝也是一样,远征吐谷浑,开疆了数千里,但是没有人驻守,所以等到吐谷浑卷土重来之时,只能每年以高昂的费用守关,
死者过半的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已经的人民喘不过气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饿殍遍地,连年灾荒,
而真正点燃隋朝这座岌岌可危的草垛的是第三把火,朝令夕改的征讨高句丽,
刚刚结束巡游的隋炀帝开始进行准备,但是离谱的地方在于,他根本的目的不是在于攻破高丽,而是试图以千军万马之势压到高丽,要高丽向他跪下喊爸爸,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因为隋炀帝根本就不想攻破,所以每当高丽投降,隋炀帝就下令不许攻打,
如此几次过后,眼看就要夺取辽东城,都莫名其妙丧失机会,长达数月的僵持不下,粮草却每日在消耗,一两百万之人的消耗终于拖垮了后勤。
第一次东征高丽失败而归,而这对于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第二次东征过程和结果并不比第一次好多少,所以隋炀帝更不甘心,于是三征高丽,结果彻底点燃了乱世的烽火,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沉默的大海开始呼啸,汹涌的民意淹没了隋朝,也开启了超级加倍大乱世。
此时有两支队伍非常重要,一支是瓦岗寨,一支使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谁能想到两批农民起义能引导未来历史的走向。
时间来到620年,李渊占据长安立唐国,王世充占据河南立郑国,窦建德占据河北立夏国,黄河流域天下三分。
但是三分也是有强弱之分,此时最弱的就是李渊,最强的是窦建德。
李渊的唐国占据的地形并不多,且军队主力在之前的斗争中消失殆尽,快剩李世民这个光杆司令了,最后就是李渊和李世民的内部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李渊夺了李世民的军权,杀掉了李世民的挚友刘文静,等于折断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二人最终和好,共度时艰。
窦建德此时夺得隋朝遗留下来的资源,又得到了突厥的支持,是当时最有优势的政权,但是在李世民这个人形外挂面前,统统不管用!
李世民虎牢关之战面对的内忧外患也是超级加倍,北方突厥虎视眈眈,东北高句丽和契丹摩拳擦掌,南方稍微好一点,但是也有南诏,西有吐谷浑和吐蕃,四面临敌,内部也是终极大乱斗,隋末人口凋零,李渊带领的唐军、夏王窦建德带领的夏君、王世充带领的郑军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中间又有突厥来插一脚李渊与李世民关系急剧恶化,此时李世民需要斗争的有自己的父亲、郑夏联盟以及突厥入侵。
而虎牢关主要参战的三方,分别是,由李世民带领的唐军,窦建德带领的夏军,王世充带领的郑军,前后三百年,都找不出这样的阵容了。
在虎牢关之前,李世民用生命的消耗通过柏壁之战灭掉了刘武周的定杨汗国,让唐国稍微回了一下魂,让唐国摆脱走钢丝的局面,开始有争锋天下的实力,
很快,李世民剑指王世充,王世充败退得很快,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听从属下的建议,救援王世充,在窦建德来之前王世充只能固收洛阳,窦建德带着十几万的士兵攻打而来,连下几城,李世民带着玄甲兵进驻虎牢关,正式打响虎牢关之战。
打仗刚开始,李世民就开始开挂,带着几个人去窥探敌营,被发现之后也全身而退,据险而守,兵力差距大,还浪的飞起,不愧是你,李二凤!
很快,窦建德强攻不下,二者进入了胶着的状态,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这时,突厥横插一脚,要从后方偷家,直奔唐国空虚的大后方而去。
李世民三月围攻洛阳及四月虎牢关对峙时,突厥侵唐,兵分三路试图从大后方偷家,一举灭掉唐国,这对本就空虚的唐后方更是致命的打击,
巧就巧在此时突厥的可汗在快要出征之时猝死,突厥内部矛盾激化,义成公主成为突厥实际掌权人,清洗内部需要时间,扶持新的可汗也需要时间,这就为李世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突厥千算万算,算漏了李世民这个大杀器。
盯着前后夹击和被偷家的危险,李世民开始了反击。
虎牢关,李世民猜测窦建德带领十三万大军,所以消耗和补给必然是不够的,想要在对方列阵之时使用“拖”字决,加上对方人马多出太多,一定会轻视自己,等到对方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之时,就是我方反击之时。
事实果然如李世民所料,窦建德仗着自己人多,根本没有把李世民放在眼里,但是由于地市险峻,不能强攻,就列阵在虎牢关之下,半天之后,士兵们都疲惫不堪,还要防备敌人,军容军纪开始出现骚乱,争着喝水,眼见对方开始不耐烦,李世民谨慎地派手下去试探,如果敌军不动就返回,如果敌军动乱就出击,
也许是他狂妄自满,也许是士兵歪瓜裂枣,士兵很多但是没有军容军纪,也许是阵久卒饥,加上轻视李世民,加上在虎牢关之下列阵半天,很快就士气不足,面对敌人的挑衅迅速出击,于是李世民也带着玄甲军身先士卒。
李世民清楚的意识到,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下,想要成功只能擒贼先擒王,于是一股脑冲向窦建德所在的中军,窦建德此时正在中央,加上刚刚大军开拔的方向又和李世民所来的方向相反,所以来不及调头,被李世民带领精锐骑兵抓个正着,至此,大局已定,活捉窦建德,俘虏五万多人。
而俘虏窦建德之后,并没有万事大吉,还有在洛阳城里的王世充,李世民打仗很喜欢坚壁清野,死守不出,
曾经是他的拿手好戏,而现在,他也面对了这样的问题,王世充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死守洛阳不出,坚守不出,
轻轻松松就能把此时的李世民堵回去,而此时的李世民耗不起,于是将计就计围攻洛阳,营造唐军强盛郑军弱小的局面,
大肆宣扬郑国即将灭亡的言论,果然郑国后方的小城池各个人心惶惶,并非铁板一块,洛阳很稳,但是后方可不一定了,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击破的,后方的小城池望风而降,只剩下洛阳又有什么用呢?可谓是教科书式破解坚壁不战的方式了,李世民坚壁清野是因为他非凡的凝聚力和人格魅力,民心所向,没有的还是建议不要学习了。
而重整旗鼓之后的突厥,即将面对的就是拥有整个中原的唐国,只是三个月时间,风向已经全变了,窦建德牵制唐国主力,夹击唐国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突厥之围自然就解了。
天崩开局,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行,命悬一线之时,以线扼杀敌人的生机,虎牢关之战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扛着三方压力,直接1V3,还直接杀穿,不愧是武德充沛的天策上将!
那为什么又说虎牢关之战扭转了整个华夏的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