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8、第六十八章再贬 ...

  •   当今陛下膝下有两位皇子,贵妃娘娘所出的长子秦王,淑妃娘娘所出的次子端王,皇后娘娘无所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立皇后所出嫡长子为太子,皇后无子秦王为长,理应立秦王为皇太子,请陛下早立皇储,以安社稷,王安石与长林等人进谏道。
      本来立皇太子是理所应当的事,可不知怎么,陛下却勃然大怒,直言王安石,盛长林等人有异心,罢了王安石的相位,废黜了户部尚书盛长林,发配充军归入厢军,念在长林以往有功于社稷,未刺字保留了文人颜面。
      王安石与长林改革变法,总的来说,为富国强兵,在财政方面做出了很大改革,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扭转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势,却也因此动了权贵的利益蛋糕,得罪了不少人,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这些人时不时的向官家刻意进献谗言,时不时的吹些耳旁风,加之淑妃娘娘对立秦王为太子颇为不满,更想立自己的儿子端王为太子,两方支持者各执己见,俨然已经形成党争之势。
      贵妃娘娘虽得陛下偏爱,可终究底蕴不足,不如淑妃娘家势大,端王党散布谣言说秦王不臣之心久矣,三人成虎即使空穴来风的事情,也让他们煽动成真,落在官家耳中难免芥蒂,官家虽然气恼,可终究舍不得儿子,这不就拿领头的开刀,长林就这么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官了,也算是有经验了,仁宗时期中举,英宗殿试钦点为头名状元,治平三年时任大理寺少卿触怒先帝被贬凉州,治平四年先帝驾崩,谥号英宗。新帝即位后,熙宁二年长林三年期满因功返京。
      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被罢相,被贬出京。户部尚书盛长林同年(时年二十有七)被刺配充军发配澶州,(横渡黄河)跨过黄河,与辽东仅白漠河向望,北方燕云十六州就在眼前,南方回程最近的就是汴京了,真是一方是国家首府东京城(首都),一方是遥望燕云十六州。
      话说厢军可不如禁军体面,比杂牌军好(战力较强,素质不详)但也是让人避之不及的,毕竟贼配军,贼配军,来这里的大多都是犯了错的,被发配到这里,前程什么的就不要想了,要是有前程早就进入禁军了。
      这里鱼龙混杂,长林算是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混混军,以往见过的地痞流氓泼皮无赖,那都是好的了,这里的人不怕死,手里有人命官司手上沾了血,心黑手狠是一群不怕死的亡命之徒。
      官家爱惜长柏才干,性情稳重可堪大用,长林嘛,才华是有的,就是有点扎手,性格桀骜不驯,这几年性子倒是收敛了几分,可偏偏掺和到“立储之争”中去,谁家摊上这种事不是抄家灭族,官家爱惜长柏不忍累及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惩戒了长林一人,没有株连到盛家。
      这事长林是有责任的,虽然思维超前(同时代相比),可少了敬畏之心,对皇权没有敬畏之心,只把官家当上司处,不懂这个时代的人情世故,幼时被盛耾手把手教,年轻时倒是听话顺从,符合这个时代选士的标准,如果继续这么下去过一辈子,也不会出什么大错,高官厚禄娇妻美妾,日子不知有多潇洒。
      成为一个标准的官场老油子,圆滑世故明哲保身,不求大功但求无过。只要是得罪人的差事都不沾边,求什么“大公”,什么“天下为公”,那都是骗骗书呆子的话,要是信了不是愣头青就是二傻子,只要自己当好官,顺从家里的安排,进翰林院刷履历,成为“储相”,再外派几年顺风顺水的升迁,日后就是宰相(文臣之首)也做得,如此一生倒是能够安享富贵。
      可长林偏偏就是那个二傻子,是个十足的愣头青,他不明白,他想反抗,他不想顺应这个时代,不想被他们同化,尤其是第一次被贬凉州后,他看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彻底打破了他的固有认知,如果说从前乖巧听话只是不谙世事,习惯性的温和在父母长辈眼里是一个上进懂事的好孩子,是同龄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第一次被贬官是他认知的不同,也是遭人嫉恨造成的结果。
      第二次贬官就是他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发生碰撞,他理解不了高堂满座,口中仁义道德之乎者也,眼中却看不见尸骸遍野,口中为民请命造福一方,眼中却没有民反而迫害一方;也理解不了龙座上的那位,对于皇权的执着和专断,经历过仁宗因储位之争的苦果,轮到自己却也始终下不了决心,早立继承人,权利就是如此迷人,拿到就放不下了,即使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会存疑,怕抢了自己的皇位。
      英宗在位四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也不想放手皇位,四处寻访仙人以求长生,长林谏言(江湖)术士之言不可轻信,始皇帝炼丹长期服用中毒而死,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吾皇应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万不可重蹈覆辙。最后皇帝一意孤行,长林被贬出京,远离政治中心。
      即使病体难愈,在生命的最后一年,群臣进言官家修养身体,太子监国代为处理朝政,在这个时候最亲的父子温情不再,反而成了猛虎伺机而动的危险气息,朝廷氛围冰冷众臣禁若寒蝉,谁也没有再提什么太子监国,更何论禅让了,皇帝就是死也要死在皇位上,不可能放弃皇帝身份放弃皇权,龙有逆鳞触之即死。
      如今的官家,当初的太子殿下,自己也曾渴望代替父皇成为继承人,却恐惧儿子夺取自己的皇位。不想早立太子,始终觉得自己年富力强,可以当几十年的皇帝,要不怎么说万岁万岁万万岁呢。
      长林理解不了官家对皇权的“独有性”,官家也想磨磨长林的锐气,对于长林这种扎手的玫瑰来讲,官家是又爱又恨,美丽的东西都有毒,都带刺,够劲儿,想靠近,又怕扎手(伤)。
      官家把长林发配充军后又想起长林的好来,这些年长林改革变法,确实是有成效的,对于富国强兵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有钱了,才能养兵,养马,有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来有之。
      最后还是长柏看出官家的心思,知他是为了颜面不肯明言,需要有一个人递台阶,遂顺势而为,找准时机为长林求情道,陛下,长林去边地已是一年有余了,不如给他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杀敌建功,守卫边关。
      有人搭了梯子官家就顺着往下走,他也知道长林和王安石是为他背锅的,改革变法得罪了不少人,他们是代自己受过,平息了权贵官僚的怒火,平息了大臣们对改革后的不满。遂召回王安石,重新启用他为相;加封长林为镇北将军。
      话说长林这一年在边关的日子,这里比他想象的要更加贫瘠荒凉,盛唐时是这般模样吗?不是吧。汉武帝的那句“如今攻守易型了”,多么慷慨激昂富有豪情。冠军侯的英名如雷贯耳,伴随着他的童年青年甚至是现在,一股热血激昂的感觉涌上心头,霍去病这个史诗级的战斗英雄,封狼居胥是无数将领心中的理想,霍去病,卫青成了时代的代名词。
      所有先辈的英灵都在激励着年轻的一代人,收复故土,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我们不能放任它被蛮夷占领,是我汉人的疆域,我们要拿回它。
      边关的将士从最开始的找茬,到后来知道他就是改革变法的盛长林,态度可谓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最初见到文弱书生的不屑,到后来敬佩的五体投地,区别只差一个名字,那就是“盛长林”。
      长林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居然这么好使,最初来到这里,长林觉得羞愧,不想告知真名,以化名吴名应答。在这里打了好几架,天天干仗。
      后来家里给他送衣物,长林恰巧不在,众人才知道是汴京盛家送来给盛长林的,自己媳妇送来的东西,当然得拿回去,就这么暴露了自己。
      面对众人亮晶晶的眼神,几个汉子齐声说道,大人,你怎么不早报名号,你要是早报名号,我们哪敢跟您打架,您的名字在军中如雷贯耳,大伙都感激您的改革变法,让我们都能吃上肉,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能拿到饷银,以往都是军官吃空饷,我们能拿到手的一半都没有啊,衣食尚不得周全啊,更别说(提)打仗了,日子过成了这样,谁还想着卖命啊。
      现在可好了,有充足的肉食来源补充,大伙吃饱了,有把子力气,操练了许久,也能打仗了,平日里无事我们都是和人干仗消遣,不想冒犯了大人。
      说什么大人,我现在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和你们一样,无官无职的叫什么大人,就是边防的一个普通士兵罢了。
      话可不能这么说啊,我们听说您是英国公的高徒,张家几辈子都埋在军里了,人脉资源非比寻常,那在军中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别说我们厢军了,就是禁军的军官蒋校教头那都得给张家几分薄面,从军的谁没在英国公手底下当过差。
      您这关系够硬,我们寻常人发配到这里,或许是真的没前程了,可您不一样啊,这么硬的背景,在边关还不能混的开了。
      您的大舅哥,岳父那都是驻边多年的老将领了,张小将军更是从小在军里长大,您夫人也是在边地待过的,他们家把姑娘都许给您了,还能不管您。
      听着小兵淅淅沥沥的说个不停,絮絮叨叨的着实烦人,忍不住踢了他一脚,我看你小子就是皮痒,怎么着,比划比划。说着两人便又扭打在一起,这一年多他们已经打过很多次架了,不是普通的过招,那是玩命的打,真刀真枪的打,以此作为发泄口,发泄心中的不快,嘿,别说,这打一架,就是痛快。
      至于师父会不会捞他,长林已经懒得去思考了,反正这一年除了自己媳妇没有抛弃他,其他人好像消失了一般杳无音信,他感觉自己都快被家族放弃了,任他自生自灭,家族,妻族,姻亲故旧,没有一个人来看他,也没有一封书信……
      日子在日夜捶打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燕来又飞走,花开了又谢,一季又一季,花凋谢了会长出果实,他呢?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再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