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微观经济学1 ...
-
1.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都试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他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追求自身利益时,在这种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实现了社会利益,即通过“人人为自我”达到了“人人为他人的目标。
2.稀缺性:即指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生产资源以及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总是有限的和稀缺的,不能充分满足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是经济问题产生的客观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一切经济问题来源于稀缺性。稀缺性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人类无限的谷欠望具有轻重缓急,怎样使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人们最急需、最迫切的谷欠望是经济学的首要问题。稀缺性是产生经济问题的根源,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有去“选择”。所以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学科。
3.经济人:以利己为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假定。“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需求定理:一般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5.需求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6.供给定理:一般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低,其供给量越小;相反,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其供给量越多。
7.供给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8.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9.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点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运动。
10.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
11供给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
1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3.需求的收入弹性: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4.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品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表述为:对一个国家或家庭而言,赋予程度越高,食品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15.需求的变动:指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16.吉芬品:价格与需求数量成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17.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谷欠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主观满足程度。
18.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
19.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增量。
20.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及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21.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22.无差异曲线:表示给消费者带来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的轨迹。
2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数量,公式为MRS12=-(ΔX2/ΔX1)
24.消费预算线: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25.替代效应: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6.收入效应: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导致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7.正常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28.劣等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29.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3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1.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32.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3.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也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34.生产的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35.生产的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36.总产量: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37.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
38.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3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40.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4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生产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42.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的产量变化。
43.交易成本: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发生的成本,包括签订契约、监督和执行契约所发生的成本,也包括事先未写进契约但交易发生时的一些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成本。
44.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经济区域:对于短期一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平均产量最大点和总产量最大点的第二区域,对于两种可变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两条脊线之间的区域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经济区域。
45.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6.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47.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48.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利润。这里总成本是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
49.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50.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51.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产品平均成本的上升,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52.外在经济:由于厂商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改善,使个别厂商生产商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的现象。
53.外在不经济:由于厂商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使个别厂商生产商品成本上升、收益下降的现象。
54.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55.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56.扩展线: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57.干中学:指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者等从经验中获得生产技能和知识,从而降低长期生产成本。
57.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该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厂商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
58.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59.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60.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收入。
61.收支相抵点:当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厂商的利润为零,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大于零,该均衡点就是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62.停止营业点:当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该均衡点就是厂商的停止营业点。
63.成本不变行业:是指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64.成本递增行业:是指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65.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66.成本递减行业:是指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67.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
68.68.不完全竞争市场: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
69.垄断市场:指整个行业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70.价格歧视: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
71.生产集团: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为生产集团。
72.非价格竞争:把厂商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的行为称为非价格竞争。
73.寡头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组织。
74.纯粹寡头行业:生产同质产品的寡头行业。
75.差别寡头行业:生产差别产品的寡头行业。
76.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77.理想产量: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理想产量。
78.多余的生产能力: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
79.边际产品价值: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收益,VMP=MPL.P-
80.边际收益产品:指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收益,MRP=MPL.MR(Q)。
81.平均要素成本:指厂商平均增加一单位要素购买所花费的成本。
82.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
83.引致需求: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导致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84.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被较高的工资吸引,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当工资涨到一定高度时,再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于是,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弯曲。
85.租金:供给数量固定的生产要素服务的价格。
86.准租金: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87.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88.洛伦茨曲线: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将任意累计百分比人口与对应收入的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进行绘制所得的曲线。
89.基尼系数:如图所示,基尼系数等于A/A+B,即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
90.产量分配净尽定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也不少。由于这个定理可以用数学上的欧拉定理加以证明,所以它也被称为欧拉定理。
91.局部均衡:考察的是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单个产品市场、单个要素市场均衡,即考虑把这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市场体系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
92.一般均衡:考察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都互相可联系的情况下,这些市场是如何同时达到均衡的,即一般均衡,即考虑了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93.实证经济学:根据一定假设,分析经济体系怎样运行的,为什么这样运行,以及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回答“是什么”问题。
94.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提出经济体系运行标准,以及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95.帕累托标准:在两人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与B是任意两种状态)中的一种选择标准。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或优)于B,则从社会观点看,亦有A优于B,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与B无差异,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
96.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最优标准,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作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存在帕累托改进。
97.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对于一种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而言,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至少一个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状态即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98.帕累托最优条件:讨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99.契约曲线:包括交换契约曲线和生产契约曲线,前者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后者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集合。
100.生产可能性曲线: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从生产契约曲线导出的所有达到帕累托最优产出的集合的轨迹。曲线任意一点表示在既定要素数量和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生产两种产品的最大产出组合。
101.效用可能性曲线:代表消费者所有最优效用水平组合的集合,说明了当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给定之后,另一个消费者所可能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
102.社会福利函数:认为社会福利,即整个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是依存于一些自变量的一种函数,这些自变量包括社会所有成员购买的产品数量,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社会福利函数形式的一般表达为:W=F(U1,U2,U3......Un),其中W表示社会福利,U1,U2,U3......Un分别表示社会上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函数,而它们又是每个人消费产品的数量和提供生产要素的函数。
103.社会无差异曲线:给定一个社会福利水平值时,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效用水平的关系。也就是带来相同福利水平不同效用组合点的轨迹。
104.不可能定理:针对社会福利函数理论,阿罗认为是不可能成立的,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他认为在非独//裁情况下,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所有个人偏好次序合为单一的社会的偏好次序并确定最优生产、交换、分配是不可能达到的。
105.博弈论;是研究在策略性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的科学。
106.策略性环境:指每一个人进行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107.策略性决策:指每个人要根据其他人的可能反应来决定自己的决策。
108.策略性行动:指每个人要根据其他人的可能反应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109.参与人的策略:指的是一项参与人在博弈的每一时点上选择如何行动的规则。
110.参与人的支付:是指在所有参与人都选择了各自的策略且博弈已经完成之后,参与人获得的效用(或期望效用)。
111.条件优势策略:在给定其他参与人的策略时,某个参与人的最优策略叫做该参与人的条件优势策略(简称条件策略)
112.纳什均衡:在某种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或者说在博弈中,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首先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113.混合策略:把参与人的策略赋与概率向量叫做“混合策略”。
114.期望支付:是混合策略组合概率与参与人的支付的乘积之和。
115.条件混合策略:当其他参与人的混合策略确定之后,某个参与人选择的可以使自己的期望支付达到最大的混合策略是该参与人的条件混合策略(其几何表示为条件混合策略曲线)。
116.静态博弈:是参与人同时进行决策或行动的博弈,即使不是同时的,也不知道彼此行动信息。
117.动态博弈:是参与人的决策和行动有先有后的博弈。
118.囚徒困境:反映从个人角度出发选择的占优策略,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坏的结局,即个人理性与整体理性的冲突。
119.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120.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121.博弈均衡:指博弈中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122.科斯定理: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的时候将产权赋予谁,市场机制总会找到最有效率的办法,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123.公共物品:一般指消费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124.市场失灵:指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