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6、造富神话 ...


  •   时间进入夏末。再过几天,便是初秋。秋天未至,夏天似乎不甘转身,赶在最后的几天,一连下了几场雨水。雨水持久,让龙泉乡的硝泉村附近山头的田地,吸饱了水。雨水与节令相伴,催促人们下地抢收。
      村民王玉海一家人为了赶在节令到来之时,早早吃过饭,举家上了山。
      王玉海和老伴扛着锄头,手拿镰刀,走在最前头。
      一家老少在自家山地,动手收拾起了庄稼。
      卷起裤管下地。雨水过后,露出了几件坚硬的器物。器物对于王玉海来说,司空见惯。只要大雨过后,类似的东西会被雨水冲刷,露了头。王玉海抬头,前往清理。一件坚硬的物件,他拿在手里,掂了掂份量,不由得嘟囔道:
      “又是破铜烂铁!不小心,还会伤到人呢!”
      一甩手,东西甩出老远。声音沉闷。王玉海瞄了一眼,记下了位置。他要下山时,带回家,送给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玩耍。
      晚上,孙子见到了爷爷手中的破铜器,满是兴奋。王玉海哄着他,系上绳,往地上一拖,多了低沉的声响。孙子拖着它,满堂屋跑上了圈。孙子的欢笑,让王玉海多了满足。这是穷人家的天伦之乐。王玉海家里穷,能给孩子的玩具少。之前,他会趁着逢年过节,宰杀炖了鸡,将鸡骨头完整取出,交给孩子当成玩具。眼下地里拣来的这件破铜器,与鸡骨头一样,多了脚;拴上绳子,比鸡骨头架结实,着实让孙子欢喜上一阵子,也让王玉海多了一份快乐。
      孙子在堂屋里奔跑过后,出了屋,邀上伙伴,撒开腿丫子跑开了。
      村里来了一位外地人。外地人正要问路,一帮小孩子追逐打闹,跑到他跟前。外地人被小孩的玩兴感染了。他饶有兴致,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张张面孔。正要走开,不想,王玉海孙子拖着一件闪着些许金属光泽的东西,让他再次止了脚步。他蹲下身,将东西捡起来。仔细看后,外地人脸色大变,诧异地问道:
      “孩子,是你家的吗?”
      外地人知道东西值钱。他掏出孩子们们爱吃的糖,散给孩子,再次拿东西在手,细细打量。
      村子里多了一个四下打量孩子玩具的人。他一会儿掂量份量,一会儿在地上磨去外层的包浆。这不打量不要紧。一打量,他惊得合不拢嘴:
      “青铜器!”
      像是发现巨大宝藏一样,他当即问孩子,你家在哪里,家人有人吗?
      小孙子不理会,跑开了。
      外地人沿家敲门。一番打听,外地人找上了王玉海。他问小孩子手中的东西是不是你家的,能不能卖给我?
      王玉海一听眼前的外地人为此事登门,误以为小孙子惹祸的心,放回了肚子里。他手一挥,道:
      “这些破铜烂铁能值几个钱?以前供销社收废铁的时候,我们家挑着上供销社称斤卖呢!你要?”
      村民不识货,错把宝贝当成了破烂!
      外地人心头一惊,出了五元钱,收了王玉海家的东西。
      之后,外地人怀揣宝贝,马不停蹄地上了省城。经省城博物馆专家的鉴定,宝贝的确与他事前估计的一样,是青铜器无疑!
      几经碾转,东西流入黑市,炙手可热。它的价值,比外地人和咨询过专家的估价还要高出许多。此物价值不菲!
      外地人被震撼到了。
      消息不胫而走。
      一批一批外地文物贩子,涌入龙泉乡,潜入硝泉村。
      硝泉村多了一拨又一拨的外地人。他们打着收购古玉石的名号,不时在村子里四处转悠,吆喝着:
      “收玉货,收玉货咧!”
      家里的老货能换钱。王玉海老伴头发上别着的一枚玉石,是娘家人留给她的,取名“绿风石”,她一向戴在头上,勒在发髻。如今,绿风石被一群自称玉货贩子的文物贩子缠上了。听闻别在头上几十年的老件值钱,老伴心痒痒,摘下了它。文物贩子迎着阳光一照,开出了十元钱的价格。老伴心动了,收下钱,将绿风石给了玉货贩子。很快,玉货贩子手趁热打铁,不断追问,你家里还有没有类似的老件?
      王玉海坐不住了。他搬出了从自家山地拣拾来的另一块老玉。老玉似猪非猪,似龙非龙,乍看像猪,细看象龙,握在手心则似球体,手拳头般大小,雕琢古朴,品相平平,不如老伴手中的绿风石小巧精致,少了绿汪汪的水头,却一下惊艳到了文物贩子。他们当即开出百元高价,将老玉纳入囊中。
      百元一个老件?差不多一个工人辛苦一个月的工资!
      消息一时轰动了硝泉村。
      闻风而来的村民,纷纷亮出了拣拾而来的“废铜烂铁”。文物贩子眼前一亮。这里头,不乏精品青铜器!都说买的不如卖的精。可在文物贩手面前,这话刚好倒了过来,是卖的永远不及买的精!村民们手中的东西,全是宝贝。甚至有几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有矛、钺等物,另有一把短剑,甚至多了完好的剑鞘!几件铜俑,更是让文物贩子们直了眼,两眼闪起了绿光。
      无独有偶。秋粮收成过后,与龙泉乡一山之隔的半海乡,迎来了一年一度五保户粮食供应日。
      这天,村公所连夜通知半海乡黑山脚村的一位黄老汉,让他去领下这一年的低保供应粮。
      黄老汉赶着自家马车去了。他下了山,到了半海乡政府。领过供应粮,黄老汉肚中“咕咕”直响。耐不住饭馆香气诱人,黄老汉不顾囊中羞涩,进入饭馆,要酒要菜,吃了个开怀。
      葱炒肉就是好吃!酒更是勾有馋虫。
      几杯酒下肚,黄老汉摇头晃脑,返程上了山。
      马车载着的醉眼惺松的黄老汉和几袋粮食,在山路上一路颠簸。
      正当黄老汉借着酒兴呼呼睡去,他的马车一脚踏空,踩进一个窟窿,动弹不得。粮食酒了一地,黄老汉连跌带滚,滚下山谷,不省人事。
      等到有人发现了黄老汉,将他救下,再去推动马车,马车下方出现一个洞口深坑。初秋的几场雨水,让路边泥土酥软,马脚踩开一处,全是白花花的螺蛳壳!
      事情扩散开来,再次吸引了文物贩子的目光。山头发现水边才会有的螺蛳?那岂不又是一个未解之谜,是不是蕴含巨大宝藏?
      文物贩子随后蜂拥而至。他们拣起巨大窟窿中的螺蛳壳,打量它,尾巴上方的小孔赫然在目。细细探究,他们大呼小叫:
      “贝丘!贝丘遗址!”
      很快,文物贩子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不顾劳顿,马不停蹄地扩大了搜索范围。他们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住探寻,试图破解奇怪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几个山头的地形图,绘制成功,在文物贩子手中一点点摊开。
      一张遗址分布的地形图,显露开来。先是硝泉村发现的青铜器,现在是比青铜器更早的贝丘遗址,发现它们的地带相联,一张东西走向的地势山形,很快摆在众人面前。人人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多了探险寻宝的刺激。一个念头困扰着文物贩子:这些,是不是与国宝级文物有关?
      硝泉村子的后方山头,一群人连夜上了山。
      山头连绵几十公里,连接李家山,山势为李家山所指。再往西,它的另一头,更是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古城村。这些地方原先不出名。特别石寨山,过去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头。就这么一个小山包,五十年代初发掘出了国宝级文物——滇王之印,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大发现;附近古城村更是铺满了白色的螺蛳壳,连绵方圆一公里;李家山早年出土的战国牛虎铜案,举国闻名,如今成了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与北方的“马踏飞燕”齐名,为文物界推崇,享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美誉,为文物贩子所熟知。时过境迁,山头及遗址一时淡出人们视线。沉寂多时,它重现硝泉村宝物,令文物贩们多了激动。
      按捺不住发财梦想,文物贩子们一连将山头转了个周。
      几个小山连绵南北,山势与附近群山走势不一。文物贩子一口断定,此山绝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垒建!它昭示着山下不知名的角落里,一定隐藏不少不为人知的宝物!联想当地人提及的每每打雷下雨,山头四下电光雷闪,他们明白了,山头四处,隐藏着沉睡多年的青铜器!是它们的金属导电,招致雷电不绝!
      堪察过山头,文物贩子们将连绵山头连成一线,中心位置敲定在了李家山。
      多日涉足,一行人最终选择龙泉乡驻扎。驻扎停当,人人放出风去,说是要重金收购老物。
      村民闻风而动。
      一个个前来的村民,成了文物贩子们眼中的财神爷。他们坐地开门收购。对络绎不绝的宝物,悉数尽收。
      文物再次闪现,旋即进入人们视线。随着文物贩子的脚步,消息四下散开,掀起波澜,引发不小的轰动。
      李家山脚下的庄源村。一户人家从文物贩子惊喜的眼光中,嗅到了发财的致富商机。户主捂着的几件锈迹斑斑的器件,按捺不住多年的发财梦,将怀中的文物,在文物贩子面前亮了相。
      文物贩子一涌而上。
      器件完好无损,接近完美。它形制精美、包浆厚实,形象生动,艺术感十足,令文物贩子们气血上涌。其中一件,更令众人眼红。经检验,它确系青铜器不假。鉴定过真假,文物贩子拿它在手中,翻出了战国牛虎铜案仿真件对比,个头虽小,却多了几分神似。很快,一个声音发了出来:它类似是牛虎铜案的姊妹件!此物一出,谁与争锋?
      打听它的出处,不是别处,正是来自李家山墓葬群附近山头。
      文物贩子阵阵激动:原来竟然还有如此国宝级文物,在鬼不知、神不觉中流落民间,一朝亮相,竟是躲在村中无人知!
      围着难得一见的真迹,各路文物贩子竟相报价。庄源村户主的小心脏,怦怦直跳,差点跳出胸膛:文物价格一路飙升,爆出天价!
      交割完成,拿到钱的庄源村户主差点连自己姓什么,都得回忆半天。一家人面对一堆钱惊得合不拢嘴。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庄源村的此户人家,当晚连夜将家中所有破旧家具搬出,一夜间换了崭新!此举惹得村民奔走相告:
      “发财了!寻古物发财了!”
      消息像是枯柴逢烈火,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借风势,在龙泉乡烧了一把。
      沉寂一时的各山山头,多了上山寻宝之人。谁会想到这么一座少有岩石、荆棘丛生的小土山包,竟会蕴藏着数量丛众多宝物,躺在山中无人知呢?
      文物贩子如同潮水般,来了一拨又一拨。有的干脆租住庄源村、硝泉村,干起了贩卖文物的勾当。村子里多了南腔北调人。他们当中,不乏带着翻译、说着叽里瓜哇日本话的日本人。很快,有人明白了,日本人的到来,是因为看到了流落海外的文物中,惊现跪地而坐的金属俑。这些为数众多的金属俑中,男俑们头蓄发髻、女俑们背后有着裙摆。如此装束,与他们的先祖多了几分相似。为此,西南之地成了他们寻根问祖的发源地。有人不惜远渡重洋,前来寻根。
      龙泉乡热闹异常。
      最为热闹的是李家山同头。这个沉寂一时的山头,变得人头攒动。各路人马纷至沓来。有倒卖文物的、有探险的,还有挖宝的、闻讯而来外地富商。哗啦啦涌来的,还有轰鸣而至的工程队、包工头,各路人马齐齐涌上李家山,将不大的山头挤得人满为患。
      山间的田间地头,越聚越多的村民一涌而上。人人四处挥镐舞锄,将四下里刨得面目皆非。有人甚至瞄向了早先开采过的李家山墓葬群。他们四处邀约着有机械的建筑老板,引领挖掘机上山,伺机而动,准备再来一次翻盗!
      消息引发了各方关注。就在一批人涌上山头,准备大干一场时,一队武装警察人迅速上山,控制了局势。一支公安中队应运而生。多名警察进驻山头,封堵道路,叫停上山的重型机械,驱散上山村民,制止了一场准备盗采文物的破坏性挖掘。随后,中队在李家山山头筑起围墙,拉起警戒线,让上山人群就此止步。
      公安中队的现身,阻断了一波又一波人的发财美梦。
      人人唉声叹气,无功而返。
      前来的寻宝的老板当中,有带领挖掘机上山,准备大干一场的建筑队老板罗云辉;有也怀揣发财梦的李富有,前来一探究竟。
      两人赶到山头,已是满目疮痍。山头遍地盗洞,翻出的五色夯土,横七竖八,像是千年沉睡的山头开膛破肚,其状满目疮痍;原先完好的山地,高一堆土,西一深洞,成了秀发丛中的撮撮疤痢头。传得神乎其神的发财梦,就此收场。
      如同江北建筑队一夜暴富的神话,终归落幕。
      失望之余,罗云辉思忖,侯二哥说的没错,他这辈子是“掘井无水之相”。他虽然不懂如此晦涩、深奥的卦象,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但眼下发财无望,他只有让工人们开着他的挖掘机,回去做他的建筑老本行。
      李富有此次上山,另有打算。他来龙泉,是冲着此地联结上、下两湖的独特地理位置而来。一地联两湖,是收购银鱼的极佳地点。选址在龙泉安营扎寨,是他此番前来的首要任务。他要寻下一块适宜建冷藏银鱼的冷库用地。只是惊闻龙泉山头现身文物,他跑来看过热闹。
      热闹过后,两个曾经江海坝子的财团,刚一聚头,再一次分道扬镳。
      寻宝梦破。罗云辉忿忿散去,李富有留了下来。
      一连几日,李富有继续盘桓于龙泉乡。在他看来,龙泉乡物华天宝,坐拥上海湖一角,越东山,衔下海湖,附近渔民众多,已是两湖银鱼的聚散地。
      最终,他好不容易瞄上了龙泉街头的一地块。为此,李富有走进了当地村公所。几经洽谈,双方最终敲定了合作意向。村公所看中的是李富有的财大气粗,有意招商;而李富有看中了当地的地理优势,投石问路。一时间,双方交谈甚欢。
      一番恳谈之下,双方挑了一个上好日子,准备来日立下合同,交钱拿地。
      一看事情有了头绪,李富有的老板派头上来了。他大大方方,提出来,今日之事,不枉连日来各位辛劳。我要请村公村几人选定一个饭馆,好好撮上一餐,再签合同。
      吃饭这天,李富有另有要事,由杨焕琼特意赶来款待众人。
      吃饭时间将近。餐馆忽拉拉来了一帮人。来人中,有拖儿带女的,有牵着年迈老人的,不一而足,一个接着一个涌入饭店。
      原先定下的三桌人很快暴满。餐桌不够,杨焕琼赶紧请出餐馆老板,临时加桌。餐桌加来加去,骤然间由原先的三桌,变成十几桌,仍容纳不下前来的人。后头的人一望不到头,像是蚂蚁上树。即便杨焕琼再见过世面,仍慌了手脚。想到带来的钱款恐怕不足,她急忙打李富有电话告急。
      电话通了。李富有一听说这头的吓人场面,懵了。一阵沉吟之后,他当即告诫杨焕琼,你只管吃饭、结账走人,至于签合同的事情,你不要再办。
      杨焕琼一惊。她不知丈夫为何突然之间变卦?为此,她不解地问李富有,我们都忙活了半天了,要中途歇菜,你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你看,你这么多天来都来了,最后的饭钱也要我出,临了,你却说合同不要就不要了?
      李富有一声叹息,道:
      “老婆,不是我舍不得这点饭钱,是这帮人不识好歹。你看,说好了的事情,说变就变,吃个饭从三桌人变成十几桌人,那将来我们怎么跟他们合作?他们象个什么话?合同还没有签,就摊上这样的事,连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叫来吃上了,要是以后我们真在那个地方做起生意,他们往后还不得来个狮子大开口?噢,他们以为你、我是唐僧,他们全成妖魔鬼怪了?一餐饭,人家把嘴脸都露出来了,这合作还怎么搞?我看龙泉这个地方是走私文物太厉害了,个个成了张着嘴巴睡觉的货。你还让他们认为我们这块唐僧肉这么好吃?这点我算是看明白了,这个合同咱不能签。趁着合同还没有签,你完了赶紧走人。小钱可花,大生意不能这么做。俗话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一个地方做生意,投资环境最重要。为防夜长梦多,我们另选别处。”
      一席话,点醒了杨焕琼。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