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词与词牌 ...
-
一、词与词牌
词:在上一章中我们讲过,词具有音乐性,它就是从最初的民歌发展起来的,后来成为文人们的表达工具。说简单一点,词和我们现在所唱的歌曲差不多,比如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题目与谱子,而词的词牌就如现在的歌曲名一样,词谱就和曲谱一样,这样讲是不是很好理解?
词牌:词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曲名,歌曲有很多,相应地,词牌也有好多。大概算来,词的词牌至少有2000多种,如此之庞大数字,它们又各自有着各自的谱子。所以说,词在句式与音节上,没有统一的规律性。
二、词之形式规划
1、字数
词牌很多,词谱不一,所以词在字数上也是没有具体的统一规定。格律诗可以根据字数划分为五、七言,词则没有这样的字数划分。
2、段落
我们可以根据段落从大体上去划分词。
部分词只有一个段落,我们一般称其为小令;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大部分词有两段,我们可以称其为上片和下片,或者上阕和下阕。
例如秦观的《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上)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下)
3、字数规定
词的每个词牌都有自己所规定的字数,比如《如梦令》单调有33个字,《长相思》则有36个字等等。
4、句式
词的句式还是遵循词牌的规定,不过它们都是长短不一的,所以词才有长短句的叫法。
大家可以看看上面李清照的《如梦令》和秦观的《江城子》,它们的句式都是长短不一的,而且各自之间的句式也是不一样的。
?
三、词及词牌的类型与划分
1、依节拍来划分
按照节拍,词可分为:
小令:节拍比较短;
引:比小令稍长的词;
近与慢:在“引”的基础上又做了延长的词。
这些内容大家了解一下即可,我们还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涉及到。
2、依音乐性质来划分
按照音乐性,词可以分为令、引、慢、序子、大曲、法曲、三台、缠令以及诸宫调9种,这些不重要,因为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具体创作,所以大家也是了解就行。
3、按照篇幅划分
按照词的篇幅来划分,词又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小令:字数一般在58个以内;中调:字数一般在59到90个以内;
长调;90字以上。
我们对词的划分,一般都是按照篇幅来划分的,所以小令、中调、长调也就成了人们对词的主流称呼。
在所有词中,
中调的词牌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人们一般填写都是以中调为主。
因为
它既可以很好地满足作者对内容表达的需要,又不会在篇幅上显得拖沓。
4、按照风格来划分
按照风格划分,相信大家都知道,词可以分为婉约风格和豪放风格,这已经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常识了。
婉约词如李清照的《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豪放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就让人意气奋发,心潮澎湃。
婉约派和豪放派也都有各自的代表词人,比如婉约派的柳永、晏殊、李清照等;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只是豪放派的词人和婉约派的词人相比,数量要少得多,这也是导致婉约风格的词在词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这点我们在上一章中也有提到。
?
四、词的情与调
1、初期
最初的时候,词在民间被艺人谱写,然后在街巷间传唱,而且其内容大多也和男女之情有关。
所以词所承载的情与调也就比较凄凉,这也就是为什么词会落下“艳俗”之名的原由。
而且在所产生的众多词牌中,绝大多数词牌起初都是适于这种很“阴柔”的情调承载,有着“女性”柔媚的特征。
比如:《虞美人》《蝶恋花》《鹊桥仙》《声声慢》等等。
2、发展后
随着文化的发展,词慢慢走上了“文道”,也就是进入了文人们、士大夫的眼界,从而被拿来把玩、填写,所以有了“诗余”的叫法。
与文人相遇,终究会为其服务,所以词也就慢慢地从原来单一的音乐性,而发展到后来的文学性,即为文人服务、为文辞服务,到了如今,词的文学性则会表现得更强。
最初的词根据音乐的调儿决定内容,比如悲伤的词调,它的内容也必须是悲伤的;而后来受到诗和文化的熏陶后,词的词牌与文辞意旨表达之间的关联性就变弱了。
这是词在经过发展后的一个最有突破性的变化,这也是可喜的一个突破。真得感谢后来的词人们(比如苏轼),是他们让词从“裹脚”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自由表达,赢得了广阔的天地。
我们现在填词,就是依据文辞而走。
我们这里不妨通过例子来感受一下: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是李清照填的《清平乐》,通过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从前和如今的情景做对比,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命运的嗟叹,风格十分凄凉。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而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就显得轻松愉悦,充满着浓浓的恬淡与详和感,画面温暖生动,读来满是惬意。
这两首《清平乐》将后来“词牌不束文辞”的特点体现得很明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发展与蜕变,词被士大夫广泛接受,让其拥有了别致的魅力,被人们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