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挽 ...

  •   自从写出来的那本书出版以后,就开始有记者采访。
      他总是说“我不是作家。”“我就读过几年私塾。”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他总有一种不真实感,好像回答问题的是别人。
      啊,你们应该采访的人,明明不是我,不该是我。

      “我老家在山东,依山傍海,好地方!”杨子荣依稀说过,他小时候就去安东投靠父亲,然后就是打工——缫丝厂,码头,矿区,在东北十多年,没机会见到家乡的海。“听说咱中国南边的海和北边的不一样,不晓得啥么样。”
      他二十六岁时候,因为看不惯矿山的鬼子欺负人,闹僵了,只能逃跑回家乡,年近二十八参加了解放家乡的那场战斗,还成了胶东海军支队一员,接着辗转到了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当了炊事员。
      那个时候,有谁能看得出来,他剿匪是一把好手……然而他的辉煌,只有短短的两年,他的人生,终结在林海雪原,因为天冷,因为严寒冻住了枪栓,因为他在没确定对方是老乡还是土匪之前不能先攻击……

      高波家离杨子荣老家不远,也靠着同一片海,可是模样和高大的杨子荣不同,文秀,乖巧。

      他揉揉腿,因为腿上挨过炮弹片,所以阴天下雨格外疼。
      记得第一次见到高波,小青年才二十岁,嫩生生回答名字叫高新亭。在一旁有人插嘴说:改一下吧,当了兵都要用新名字,你首长名波,你就叫高波吧。
      得了,还非要和我同名。
      可是,他就偏偏用了“波”这个名字,用到了死,他是为了掩护群众被土匪重伤,不治牺牲的。

      杨子荣和高波一起,葬于牡丹江西边海林县东山。
      那时候还有仗要打,他们没有办法回到故土,再看看山东的黄海。
      有时候,他会想,他们在山里,会不会想起故乡的海和海潮。
      他们,会不会想看看其它的海。

      他想起他们,不断的想起他们,想到后来,就开始动笔,开头是【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写
      回忆
      继续写
      杨子荣打牌技术差,屡战屡败
      高波不爱和家里写信,为此还被杨子荣说了。
      有时候,就仿佛还在一起,还在林海雪原,苍茫的雪花,亲爱的同志们……
      他写到后来,必须写杨子荣的死亡,可是他写不下去了,真的写不下去了。
      所以,他就没有写,至少在故事里,可以让杨子荣继续活着。

      【“新的斗争开始了!”】
      一直继续,没有结局。

      在《林海雪原》后记,他写道:

      【及抵家,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今天,祖国已空前强大,在各个建设战线上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也正在迅速提高。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将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他年纪渐渐大了,身体不好了,估摸着也快去地下见老同志了,就偷偷写了首《自挽歌》:有生必有死,万物皆如斯……骨灰抛大海,灵魂父母聚……
      放置的地方不算特别难找,估计等自己真死了,会被老伴和儿女翻出来的。
      看了看拐杖,这玩意陪了自己几十年,年轻的时候还能用单拐,后来就不成了,必须两根拐杖,近年,只能坐在轮椅上。
      一年住院好几次。

      他于2002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其骨灰由四个儿女分别抛洒于墨尔本到塔斯马尼亚小岛之间的海域,地中海,黄海和渤海的交界处。

      ——海的味道,就像泪水。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