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一)
大将军卫青少年时期时比较悲惨的。他的母亲是平阳侯曹寿府里的下人(汉书说是平阳侯的小妾,不大可能,她丈夫应当姓卫,在卫青出世以前已经死亡),父亲名叫郑季,是平阳侯府里的一个县吏。他有一个同母兄长卫长君,三个同母姐姐(卫孺君,卫少儿,卫子夫),还有两个同母弟(卫步卫广)。这么多的孩子,一个寡妇养起来自然吃力,所以当母亲的只能把幼年的卫青送到父亲家。郑季对这个儿子显然不怎么关心,让他去放羊,几个异母兄长更是把他当奴仆来折腾。最后卫青逃回母亲身边当了平阳公主的一名骑奴。
卫青曾经随侍(平阳公主?)入甘泉宫,一名钳徒(戴枷的囚犯)给他相面,说他是贵人,将来有封侯之望。卫青笑道:“人奴的孩子,不被打骂就满足了,谈什么封侯。”这就是钳徒相面的典故。然而一个偶然改变了卫青的命运。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上巳节,汉武帝去平阳侯府看望姐姐阳信长公主(阳信长公主嫁给平阳侯曹寿,所以又称平阳公主),看上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将她带回长安。卫青也就跟着离开公主府,到建章宫当差。
(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卫青的年龄,估计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这是从卫子夫的年龄上推算出来的,武帝那一年18岁。汉初人口凋零,曾规定女子十四岁出嫁,武帝时虽然不再强行执行,想来一般女子拖到十七岁也是老姑娘了。另外,一般骑奴年龄多在十八岁左右,卫青也不会太小。前燕慕容霸十三岁上战场,桑弘羊也是十三岁被武帝任用,如果假设卫青当年十三,那么他比汉武小五岁左右。)
根据外戚世家的说法:由于陈皇后嫉妒,子夫进宫一年都没有再见到武帝。直到后来武帝要将一些宫女发放出去,子夫请求离开,武帝才又动了怜香惜玉的心。不久子夫怀孕。皇后的母亲太长公主怕子夫生子影响女儿的地位,又不敢动子夫,一口恶气就撒在了卫青的头上。如果不是郎骑公孙敖得到消息找了几个帮手把卫青抢出来,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了。
(评:公孙敖是卫青在建章宫当差时结交的朋友,他肯为卫青得罪皇帝的姑姑和皇后,也许有一点投机的因素,更多的应当还是少年时的义气和血勇。公孙敖的救命之恩卫青一直没有忘,几次上战场都提携他立功。然而这位朋友在战场上的表现怎么也及不了格,卫青刚帮他立功受了封,一不留神他老兄又不知道在那里打了败仗。人格估计也有点问题,李陵最后投降匈奴这老兄脱不了责任,后世李家军对他的气估计也一并撒在了卫青的头上。)
卫青就这样在生死边缘转了一圈,想来经过这么一遭,卫青明白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他本来就没有什么野心,此事之后个性估计更加淡泊了。
馆陶太主这场胡闹,将卫青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汉武帝赌气,任命卫青做建章监,侍中。大肆封赏卫家兄妹姐弟,将卫家大姐嫁给太仆公孙贺,就连卫家二姐的情夫陈掌都没拉下。不久又升卫青为太中大夫、典护军。
(侍中官职不大,却天天能见到皇帝,武帝朝用中朝对付外朝,所谓中朝有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侍中的地位不可小瞧。小霍,霍光,甚至李陵都曾经坐过这个位置)
当时汉武帝的日子并不好过,建元新政失败,从太皇太后到淮南王刘安都有废他的意思,就连他的亲舅舅田蚡也跑去和淮南王密谋废立。武帝便跑到终南山去打猎,自称平阳侯,践踏农田,憋着一肚子的火扮演他前程远大的跋扈子弟角色,其实是借此机会结交功臣子弟,他的姐夫平阳侯曹寿当然少不了插一脚。
建元三年七月,武帝借着救助东瓯国的机会,让严助持节到会暨发兵,严助斩了一名司马,让会暨守不得不发兵。借此,武帝绕过了掌握兵符的太皇太后,用皇帝谕取得兵权。九月,武帝招募出使月氏的勇士,郎官张骞应招出使西域。(张骞此行是为了寻找大月氏,并探查西域之地理人文情况,为打击匈奴作外交准备)
同年,他令卫青建立期门军(后来改名为羽林军),这是一支属于皇帝的私人军队。年轻的卫青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评:卫家几兄弟,从早逝的卫长君以下,都默默无闻,19岁的汉武帝不傻,他挑人,挑中的只有卫青。从这一年开始,到元光六年,八九年的时间卫青应当一直是在替武帝管这支军队,并且自己学习。)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太皇太后死,董种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独尊儒术。秋天,匈奴来求亲,武帝答应,同时任令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面对单于王廷);任命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护卫长安),练兵准备与匈奴开仗。
这一年,主父偃来找卫青,希望他向汉武帝引荐自己。卫青几次向汉武帝提起,汉武帝都不听;主父偃只好自己上书阙下,得到汉武重用。
(评:从这点看,卫青和汉武帝不可能搞什么BL,否则,不可能卫青几次推荐都不听。主父偃有才,得势之后,为人却很骄纵。曾经盗书陷害董仲舒,当时董仲舒上书建议武帝除掉舅舅田蚡和淮南王刘安,草稿被主父偃看见,而生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