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 9 章 ...

  •   (七)人臣之道

      匈奴在西部战场失利,秋天再次入侵代郡,杀死了都尉朱英,成为大将军后的卫青于第二年(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再次出征,继续漠南之战。

      第一次出定襄的时间是二月,和去年一样,兵员十余万,将员六名。公孙敖(合骑侯)任中将军,太仆公孙贺(南□侯)任左将军,卫尉苏建(河南之战封平陵侯)任右将军,左内史李沮(封关内侯)任强弩将军,这四位在第一次漠南之战中也跟随卫青作战,并都因他而封侯。此外郎中令李广替下了堂弟李蔡,成为后将军,另外多了一位匈奴的降将翕侯赵信,少了原本就老资格的李息和张次公。此时卫青已经是大将军,所他将军都属他节制,直接掌握的兵员估计有七八万,比起去年的三万,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可能是因为天气寒冷,此次出征斩杀了数千匈奴人后回到定襄云中雁门休整。

      (注: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到了四月,天气转好,卫青再率六将军,出定襄数百里,渡大漠攻打匈奴,杀俘一万九千多而回。成绩是不俗,然而,这一战,汉朝也失去了两位将军和三千士兵。苏建和赵信的三千兵马碰上了单于军,打了一天多,苏建全军覆没,只身逃回卫青大营,赵信带着八百名手下投降老主子。

      太史公说苏建赵信两军才三千人,平均一人才一千五,有点可疑。对上单于数万兵马,三千军(且不是小霍的力战敢死之军,也不是李广在右北平多年训练出来的精兵),能支持一天多,还剩下八百,就算太史公极力推崇的李广也不过如此。我觉得一人三千比较可信,另一方面这些士兵的骁勇也说明卫青没亏待部下。

      苏建失军,按照法律,是要叛死刑的,如何处理失败逃回的苏建,卫青征询了军正(军法官)、长史和议郎等人的意见。议郎周霸建议卫青杀苏建立威;军正和长史则都认为苏建以寡敌众,虽然只身而返却没有背叛汉朝,不应该杀。卫青则认为自己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在军中为官,不应当忧虑有没有威严;周霸建议树立个人之威,有失人臣之道;即使自己有权斩杀有罪的将军,以自己尊宠的地位也不敢在境外擅自诛杀;他要做一个人臣不敢自专的榜样。于是卫青把苏建用囚车送回长安,将情况详细向武帝汇报,让武帝裁决。武帝赦免了苏建的死罪,让他交纳赎金后贬为平民。

      这一点毫不意外。当时武将失败,回到朝中,一般是缴钱免罪(李广公孙敖都交了不少次)。苏建以校尉身份跟从卫青,两人的感情应当不错,后来也是苏建建议卫青结交士大夫以提高名声。作为大将军,卫青自然不能置军法不顾,也不能自己发话让苏建交钱免罪,不想苏建死的话,也只能恩出于上了。

      苏建失军,赵信投降,让卫青成为大将军后的第二战蒙上了阴影。虽然有斩俘近两万的功劳,卫青的封邑却没有再增加,只不过赏了千金。应该说,汉时的赏罚还是比较透明的。这一仗卫青本人虽然没有增封,但是部将中封侯的依然不少,打出来的小霍是一个,知水草地理为大军找水源的张骞也是一个。此时卫青依然是声望最隆的时候,明年外甥刘据还要被立为太子,武帝没有理由委屈他。汉朝对失军失期或者折损士兵的惩罚是很严重的,不管你是以寡敌众,还是奋战到最后一人。李广没有封侯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折兵损将次数太多,好几次甚至是全军覆没。作为主帅,卫青同样必须背负部将失败的责任。

      这时候,后宫里的卫子夫已经失宠,武帝的新宠是王夫人。宁乘劝卫青趁着王夫人家族尚在寒微的时候结交他们。卫青便把武帝赏赐的五百金送给王夫人的双亲祝寿。应该说,武帝对卫青还是了解的,知道了这件事后,当时就笑说:大将军是绝对想不到要这样做的,一定是有别人支招。从卫青那里了解了真相后,将宁乘任命为东海都尉。

      有人也许会认为卫青这样做是媚上。不过考虑到卫青也是出生寒微,姐姐受宠还差点让他丢了命,这里面未尝没有一分对过去的感喟。前文已经说过,作为大将军,他靠的是自己在草原和沙漠里冲锋陷阵,相反,卫子夫做皇后倒是靠了弟弟的腰带。卫青讨好王夫人,又何尝不是为深宫里的姐姐着想?谨守人臣之道,则确实是出于对武帝的忠心。无论如何,是武帝给了他机会,让他从一个人奴之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对于武帝,他有着很深的感激。从武帝的言语中,我们不能否认,到现在为止,武帝依然是信任他,也了解他。从另一方面看,也正是这个定位让卫青生前摆脱了韩信周亚夫的悲剧。

      韩信对汉朝的贡献众所周知,这里不必细述了。周亚夫是抑吕安刘的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兄长和公主大嫂不和且犯下杀人罪而废,文帝便将他封为条侯,继承周氏被剥夺的绛侯之爵。匈奴犯边,文帝派宗正刘礼、祝兹侯厉以及当时的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荆门和细柳,防范匈奴。文帝去三营牢军,霸上和荆门纪律松弛,一路畅行,将官士兵皆骑马迎送;唯独细柳营戒备森严,将士均披坚执锐,□□张满。军门都尉明确说:将军下令[军中只听将军令,没有天子诏]。直到文帝派使节下诏说要进去劳军,周亚夫才传令开营门。一路上,文帝听从士兵的劝告,缓辔徐行,到了营中,周亚夫行揖礼,说甲胄之士不能跪拜,请文帝允许他以军礼代替。细柳营中的严谨整肃给了文帝很深的印象,在他去世前告诫太子说危难之时可以用周亚夫将兵。

      景帝三年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身份领兵平叛。他很清楚楚兵勇猛,请示景帝说希望放弃被叛军攻击的梁国,而去切断粮道,让叛军自乱。景帝同意后,他带着各路军队跑到昌邑,坚守不出,即使景帝弟弟梁孝王(也就是窦太后的爱子,大汉天子里老琢磨着当皇帝的梁王)天天派使求救,也不理。后来估计窦太后急了,于是景帝亲自下诏让周亚夫去救梁国。周亚夫确确实实贯彻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原则,坚守不出,只是派轻骑去绝叛军的粮道。等到,叛军粮尽撤退时派精兵追击,开始反攻。败吴后又重金悬赏吴王首级。策略得当,镇定不移,成竹在胸的周亚夫仅仅花了三个月,就平定了这场来势汹汹的叛乱,回朝后升任丞相。

      然而,战场上得到胜利的周亚夫因为不理梁国的求救大大地得罪了梁孝王,不久,景帝废栗太子刘荣,周亚夫反对,被景帝疏远。又因为反对王皇后(武帝母)兄封侯得罪了本来就因为小儿子对他一肚子气的窦太后,七年以后,被景帝借故免相。景帝的气量远远比不上父亲文帝,不久,他召周亚夫入宫赏宴,有意只放一大块整肉,既不切,也没筷子。周亚夫立了大功却被景帝疏远本来就难免心生部满,当时就问侍者要筷子,被景帝挖苦了一句。周亚夫离开后,景帝认为他不能任少主(武帝)的大臣,毫无疑问起了杀心。不久,周亚夫之子在专门供应皇家用品的尚方署买了五百甲盾准备给父亲殉葬用,被景帝抓住把柄,以意图造反将他下狱。文帝时周勃也曾被人诬告同一罪名而入狱饱受狱吏污辱。然而周亚夫比父亲来得刚烈,他不允许自己的威严受到侵犯,在狱中绝食五日,呕血而死。死后国除。他的弟弟被封为平曲侯接续绛侯。到了汉武帝元鼎年间,这一支因为所献助祭金成色不足再次获罪被废。

      无论是韩信,还是周亚夫,在当时最多是有些不满,并没有谋反的心,但是他们的君主都容不下。一句“太平本是将军创,不许将军见太平”道尽了中国武将的悲哀,功高震主,放在哪个朝代都是不须言明的罪名。被君主猜忌,不当曹操,就得等着接受鸟尽弓藏的下场。然而,要说韩信周亚夫没有取死之道,也不对。毋庸置疑,两人都是大功臣,但是也正是开国护国的大功劳让他们恃此生骄。韩信被夺爵后心理在反与不反之间;周亚夫对景帝也确实有点不敬,私买皇家用品怎么说都是谮越,有违人臣之道。即使是同样武将出身的唐太宗,也对尉迟恭发了牢骚,说自己不想象汉高一样杀功臣,但是今天才发现那些人不是没有取死之道的。汉武一朝,只看看卫青传后所附一众将领的名字,有几个善终的?甚至文臣中,十几任丞相也只有公孙弘等寥寥几个没死于横祸。这些人中甚至没有一个是骄横或擅权的(前期的田鼢倒是生荣死哀乐)。有汉一朝对功臣的刻薄历史闻名,卫青此时功高是显然的,要想不震主,只能吸取韩周的教训,一方面警惕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汉武打算,最受猜忌的军事统帅带头守人臣之分,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倚功生骄?一片苦心,同样也是给底下的部将们提个醒。

      汉武对卫青动过疑心甚至杀心吗?只要想想小霍死后他闲置卫青,宁可冒着打败仗的危险也要一个劲儿的地提拔李广利一族就知道了。只是卫青本身本领过硬,打仗就是一次不不败,朝堂上更是谨言慎行,让他找不到错处名正言顺的贬斥,汉武心里多少是郁闷的。而郁闷的汉武帝之所以没莫须有地杀了卫青,也是因为实在没有必要找这位柔和仁厚到逆来顺受的大将军的错。也正因此,小霍死后,特意为小霍分卫青兵权而设立的大司马之职还给了卫青,至卫青去世,大司马大将军两职终究没有再离开他。

      (后期武帝对卫青的疏远,仔细思考一下,再算算时间,不能不让人怀疑那位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及其兄弟们。尤其武帝晚年导致卫太子卫皇后自杀的巫蛊案怎么看怎么象李广利一族的陷害。只不过李夫人自己也早早死了,没来得及将儿子推上宝座,以至于最后武帝对卫氏家族李陵家族李广利家族同样地斩尽杀绝毫不手软)。

      其实像卫青这样低姿态的人,其天性中就比较倾向于淡泊。从最底层的奴隶走上来,再与死神照了个面,他也确实没有什么看不开,满足不了的。卫青和唐代名将徐绩的性格为人十分相象。两人都是重义之人,卫青为公孙敖,徐绩为单雄信;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懂得人臣之道,卫青终身不负汉武,徐绩不负李密却报复了李世民一把;两人都是淡泊之人,徐绩临死前拒绝服药,也说自己不过是个山东老农,做到了大将军,全是老天的安排;两人对子弟的约束都很严格,卫家兄弟无辜见诛,徐敬业就来个造反。。。

      卫青的救命恩人老朋友公孙敖在这一战中担任中将军的角色,依然被置于卫大将军的保护之下。几年后的漠北之战,他还是中将军,被卫青严严实实地护在身边。对于这位笨蛋朋友,卫青的头脑十分清醒:最好的报恩方法就是自己辛苦点,为此他甚至得罪了老将李广。但是此前此后的历史让我们充分理解了卫青的苦心:公孙敖公孙将军独自领军就没有胜过,不是迷路,就是严重地损兵折将。这一点倒是和倒酶的李广将军殊途同归,这两次漠南之战两人也都无功而返。

      不过这两次漠南之战最出彩的还是初上战场的霍去病。这一年小霍年仅18,是武帝的侍中,深得天子的宠爱。史记上记载:小霍善于骑马射箭(箭法差点也射不死李敢)。卫青根据武帝的吩咐,将手下最勇猛最善于作战的士兵拨给他(武帝不交代,做舅舅也不会亏待了外甥啊)。战斗中,年轻气盛的一代猛将小霍就带了他的八百轻骑大力金刚离开大军,跑出几百里地寻找敌人斩杀。根据武帝发出的诏书:这两仗小霍共杀敌两千多人,砍了匈奴的相国,当户,还顺手灭了单于的几位长辈。于是小霍被封为冠军侯,封一千六百户。人比人,气死人,小霍这分明是打游击,八百轻骑就是小霍的游击队。不过,游击战也好,地道战也好,小霍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就值得一个冠军侯。

      卫青回朝后,武帝设武功爵十一级,奖励功臣将士,诏令可以买爵赎罪。短短一诏提到大将军出朔方以及出定襄的功劳占了不少篇幅。

      两出定襄渡绝幕和上一次漠南之战,目的都是为了稳定河南,切断匈奴东西部的联系。从地图上看,定襄与云中雁门构成了一个三角,位置最北,已经临近阴山,直逼单于王庭。区别在于上一次赶跑了右贤王,这一次则重挫了单于军。这一仗之后,匈奴然被逼远退,将王庭迁往翰海漠北苦寒地区,河西(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一带)匈奴从此势单力孤,为两年后小霍的河西之战打扫清了障碍。

      (回想元光五年,第一次对匈奴用兵时,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各领军一万,地位相当,而今却都受最年轻的卫大将军节制。两位公孙还罢了,一个是铁哥门,本来也就靠卫大将军吃饭;一个家世资格虽老,到底是姐夫,切肉还连着皮。唯独老将军,第一次在后生晚辈手下当偏将,心里恐怕别是一番滋味。李广从文帝时候就从军击胡,当了武骑常侍。曾跟猛兽格斗,还被文帝惋惜他生不逢时,虚授了一个“万户侯”的奖章。景帝时,又跟着太尉周亚夫击吴楚军(七国之乱),后来一直在北疆几个郡做太守,镇守边关。武帝时镇守右北平,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直不敢犯境。翻看李广的传记,可以看出他是员猛将,善射,爱护士卒,唯心胸略嫌狭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