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去旧迎新百感交集 ...
-
1911年秋天的10月初的某个清晨,在河北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内,村里的人照常在懒洋洋的日头下忙着收获仅有的作物,今年收成不好,南方也遭了水灾,沿海闹革命,就连这个贫瘠的小山村似乎也感觉到了异动。
冯村,是个靠山吃山的小村庄,不显山露水,未曾出过啥名人。村里的田地也都是在半山腰开垦的荒地,这种土地并不肥沃,能长出庄稼和菜来已然是奇迹了。
冯村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别看这里穷得没有几间瓦房,村民都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们这里村民的寿命都很长,自康熙年间就出了好几十位百岁老人,而且村里人还很少害病。就算在这种朝不保夕的年景,也没听说有谁饿死的。
“爹!”冯邺穿着草鞋,手里拎着篮子跑在湿漉漉的田埂上,相对同龄人来说,他的个子更为娇小,标志的五官像极了母亲,那对清澈的大眼睛,配上双眼皮特别讨人欢喜,小嘴红扑扑的,讲起话来绘声绘色,手舞足蹈。
8岁的娃娃是家里唯一的男丁,两个姐姐已经先后嫁到邻村。现在父亲的责任就是要教他如何耕种自家的田地,虽然日子清苦,但好歹还能混口饭吃,父母是打算让他守着一亩薄田过日子,这也是庄稼人应有的期盼,如果能有先生愿意来村里教书,让冯邺学会识字算帐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小孩子一边小跑一边朝田里弯着腰收割的父亲挥手,身上的粗布褂子,补丁落补丁,衣角耷拉到膝盖,这是二姐的褂子改的,瘦小的他穿着依然很大,光光荡荡的,如果天气再冷些,风就能从袖口和领口钻进去,娘便会从箱子里拿出布条将袖口扎紧,又用汗巾围在脖子上保暖。
“爹,娘给你做了馍,还有咸菜......趁热吃。”他跑到父亲跟前,将篮子取下来,放到田埂边一块光滑的石头上,学着大人的口吻讲话。
冯达憨直的笑了,放下镰刀,抹了把汗道:“和爹一起吃吧,一会儿,帮爹割庄稼。”他是个典型的庄稼人,身体结实,皮肤黝黑,由于常年劳作,刚四十岁就已经有点罗锅了。
看着还像个萝卜头似的儿子,他不禁愁上心头,早年他十四岁就正式下地干活了,但看儿子这幅小身板,他觉着为时过早,再怎么也得过了十六岁吧,他还能再干些年,等孩子到了十六也该给说门亲了,只要让他抱上孙子,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我还给爹盛了碗菜粥......我喝粥就成了。”冯邺把碗筷摆好,又递给父亲干净的湿毛巾,静静的看着满头汗水的父亲蹲在田埂边吃早饭。
他其实也很饿,可是为了让家里的口粮不那么紧张,他只能忍了,他们三口子的吃穿用都是靠父亲一个人在田间地头终日忙碌换来的,他帮不上忙就少吃两口吧,早饭嘛,喝半碗粥就能挨过去了。
正当父子二人说话的时候,不远处村口路上传来一阵阵犬吠,有人进村了,这还真是稀罕呢!
冯村的村口就在山脚下,距离他们家的田地比较近。
冯邺站在田埂上,探起身子向村口的两棵大槐树张望。
槐树旁边就是冯村的中心----老君庙,也是村里最奢华的建筑,前年集全村之力粉刷一新,这道观没有院落,只有一间瓦房,老君金身供奉在内,逢年过节都会有个仙风道骨的刘道长过来主持法式,此人总是穿藏蓝色的棉布道袍,乌黑的头发盘成发髻,发髻上插着一枚洁白的玉发簪,那枚发簪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和冰雪一样的皎洁。
村民们争抢头香,个个都极尽所能奉出贡品,那几天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
“爹,好多人来村里了!”冯邺从没看到那么多陌生人来村里,他兴奋的喊着,跳着脚张望。
其他村民也好奇的聚拢过来,打量来者。
十来个陌生男子徒步上山来,为首的男子是个瘦皮猴,着黑色小褂,黑布鞋,头戴紫色瓜皮帽,剪了辫子,脸色蜡黄,眼珠子边上都是芝麻糊,走路的时候一边晃悠一边打哈欠。
其他的跟班都身材魁梧,像练家子。
老村长带着他的儿子大勇上前抱拳行礼,客气的问:“诸位爷,一早来冯村不知有何贵干?”
村长儿子平日里话不多,善于察言观色,他就是瞅着那个瘦皮猴不顺眼,总觉得此人是个混混儿,在冯村他算是见识最多的人了,因为早些年他曾在京城做过工。
“老先生,鄙人严四,我们大爷在天津卫开洋诊所,想找村这壮年的爷们去做检查,每人30两,三天打来回,车马食宿我们包了。”瘦皮猴笑眯眯的说,但眼睛珠子却滴溜溜乱转,他发现村长边上的男子正不友好的打量着自己。
“30两!”
“哎呀妈呀,好多!”众人议论纷纷,这对贫穷的冯村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靠这钱娶媳妇,盖新房都不成问题了。
“真有那么好的事儿,谁知道你们是不是抓猪猡呢?”大勇没好气的问,天上不会掉馅饼,更别说是钱了。
“不是抓猪猡,洋人要做试验,做试验呢,是为了做救人的洋药,救人命的药。”瘦皮猴耐心的解释,这笔钱对于冯村的人来说绝对是巨款,他不相信人有不贪财的。
“啥做实验?”不明所以的村民问道。
“做实验嘛,就是放几滴血!”这回瘦皮猴到没骗人,他实话实说来着。
“要是不抓猪猡,就放点儿血,我去!”张家大小子首当其冲,他有三个娃,眼看着老婆就要生第四个了,光靠自己打粮食估计全家就要挨饿了。
张家大小子话一出口,其他村民也都蜂拥而至把瘦皮猴严四围在正中,七嘴八舌的问这问那,啥时候能拿到钱,啥时候回村,会不会伤元气......
大勇见状连忙阻拦:“诸位......咱不知道底细,不能随便应了,万一有个闪失!”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把这话听进去的,毕竟是30两啊,在灾荒的年月,够一家人生活很久。
冯达也放下饭碗跑过来凑热闹,他挤进人群高声说道:“算我一个!”这笔钱省着用,够儿子娶媳妇了,既然大家都去,他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站在人群外一脸茫然的冯邺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村里人似乎很高兴,这些陌生人的到来让小山村沸腾了!
当晚,壮丁们就跟着严四下了山,前往天津卫。
唯独大勇留了下来,黄昏,他蹲在村口的老君庙前喝闷酒,嘴里念叨着:“你们不听我的劝,恐是要后悔的!”他愿意看到三十壮丁带着钱平安归来,可心里却一点也不踏实。但父亲却安慰自己,说那么多人一起上路肯定没问题,是他胡思乱想。
夜色深了,冯邺躺在茅屋的炕头上望着母亲缝衣服的背影,轻声问了句:“娘,爹什么时候能回来?”
“说要三四天,路上不好走可能耽误呢!”她借着油灯将手中丈夫的裤子补了又补,马上天就凉了,如果这次能赚回钱来,就给全家置办新棉衣,这样三口人就不会再生冻疮。
“哦!”冯邺仿佛被安慰了,自打记事以来爹就没出过远门,他多少有些不安。
母亲放下裤子,刚要把油灯吹灭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喊叫声,她赶忙跑到门口用门闩抵住了乌黑的木门,透过腐朽的木门,火光映射进了屋内。
他惊慌的从炕上爬起来,却听到了母亲尖锐的喊声:“躲起来……快!”
娘的喊声伴随着冯邺度过了无数个凄凉的夜晚,然而他却记不太清楚了,那时他才8岁。对于冯村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至今他都想不明白,更多时候他是不愿意回想,因为毫无意义,他并不能从儿时的回忆中获得任何东西。
“你们几个别磨磨蹭蹭的了,万岁爷都要走了,还能留着咱们吗,赶紧把东西收利索,晚一步大炮就轰进来了!”御膳房的太监总管赵公公唉声叹气的说,这屋里的八个小太监都是他看着长起来的,尤其是乖巧懂事的冯邺,也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只可惜这大清国彻底完了,就连皇上也不能再住紫禁城了。
忙着收拾细软的太监们没有一个不发愁的,更有甚者还哭天抹泪,但无论他们怎么闹腾,也改变不了今天必须出宫的事实。
“小邺子,你过来!”赵公公把已经收势好行李的冯邺叫到一边,示意让他将耳朵贴过来讲话。
二十一岁的冯邺毕恭毕敬的上前来,礼貌的说:“您说吧,我听着呢。”
赵公公侧耳小声说道:“你的去处我帮你找好了,到贝勒爷载劼家去干活吧,贝勒爷人好,福晋也和气,好歹你算有个容身之处。”
他眼中的冯邺是个懂礼数,勤快聪颖的年轻人,清秀的面庞,看上去像个读书的,漂亮的大眼睛赛过姑娘家,总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如果不是做了太监,可能会有更好的归宿吧?
赵公公也了解冯邺的身世,这孩子没家了,逃荒出来后就让人拐骗了去,净身卖进了宫,没了这儿的差事,等于没了退路,他也算是为冯邺做了件好事。
“公公,小的该怎么谢您呢!”冯邺赶忙跪下磕头,却让赵公公拉住了。
“都出宫了,这礼数就算了吧,往后无论到哪儿都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这可是乱世啊!”老太监语重心长的说道,他是可以去庙里颐养天年了,但这些孩子们呢,以后靠什么维生?
年轻的太监含着泪点头说道:“嗯……您老人家的话小邺子记住了!”
“往后有空就去庙里看我,今儿个就别多说了,赶紧和小寅子他们一块儿出宫去吧!”老太监打算先让后生晚辈们走,就算今天死在这了,他也没有啥遗憾的。
偌大个紫禁城,仅仅一天的功夫就人去城空。
赵公公拖着沉重的步伐,关好御膳房的大门,转过头一看,冯邺还站在门外等着自己。
“小邺子,我不是让你和小寅子他们一起走吗,你等我干嘛?”赵公公有些生气的质问,这孩子真耽误事,要不他还能找个地方上吊,反正自个儿的钱都捐给庙里头了,活着没干啥好事,死了也算积德。
“我不急,我和您老一块儿出宫!”冯邺坚定的说,他早就把赵公公当成自家人了,老爷子既是自己的师傅,又是长辈,他现在能把灶台上的活干得轻车熟路,都是因为公公多年的栽培。
赵公公慢悠悠的下了台阶,顺势搭住了小邺子的胳膊,碎碎念着:“还记得吗,你刚来那会儿,岁数最小,也哭得最惨,三天两头闹着要出宫,如今到了该出宫的时候,你到是不着急走了!”
冯邺扶着老人,温和的说:“您不说我都快忘了!”他怎能忘得了,刚净身之后漏尿的痛苦和失去家人的打击让年仅8岁的他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赵公公收留了他,让他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有了容身之地,因此,这恩他要记一辈子。
冒着严寒,一老一少的背影淹没在出宫的人流之中,那红墙碧瓦,曾经是天子居住的富丽之城,从今往后不再属于满清皇室,而被旧制度制造的特殊人群也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未来在何方,谁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