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晴被拖去做苦力了,辛苦了一个多星期就换了6个字外加1个标点符号服装设计:某晴
泪奔······
注释1:
The Times,即《泰晤士报》,中文直译过来应该是《时报》。然而它的译名却变成与读音相近、但毫无关联的“泰晤士河”(River Thames)一样。由于约定俗成的关系,错译保留至今。《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元旦,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
注释2:
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1948年曾因《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艾略特的死亡日期不可考证,在这里某晴就乱编了,见谅啊!)
注释3:
新加坡简史:古称淡马锡。8世纪建国,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初为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新,与柔佛苏丹订约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被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946年英国将其划为直辖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邦,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颁布“紧急法令”等权力。1963年9月16日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15日加入英联邦。
注释4:
“空椅”政策的初次登场是在1961年,起源于当时美国和苏联主使第16届联大通过的一项裁军提案。1962年3月,裁军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法国宣布拒绝参加会议。于是,在大会会场,分配给法国代表的椅子上空无一人,在会场上显得格外刺眼,令主持会议的美苏两国尴尬不已,法国的“空椅”政策由此得名。由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法国的缺席,裁军协议在事实上成了一纸空文,打破了美苏两国维持核霸权的阴谋。戴高乐通过“空椅”政策,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抗议了美苏对裁军问题的垄断,并用醒目的“空位”来提醒两大国千万不能忽视法国的存在,为法国在外交上赢得了漂亮的一分。3年之后,戴高乐再次如法炮制了自己的“空椅”政策,不过这次的对手换成了欧共体。1965年6月30日,在轮值主席国法国的主持下,欧共体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开会讨论这项建议,但会议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也未能达成一致,结果法国同其他所有成员国关系都搞僵了。无奈之下,主持会议的法国外长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宣布无限期休会。随后戴高乐召回了法国在共同体常设代表委员会的代表,全面实施缺席抵制政策,在以后7个月的时间里,法国代表没有参加任何欧共体会议,从而引发了持续半年之久的“空椅危机”。
注释5:
西敏市,是英国首都伦敦市区内的一个区域,行政上是大伦敦地区底下的一个次级行政区(称为“伦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也是一个独立的“市”(City)。1965年时进行行政区重划,将原先的圣马里波恩都会自治市(Metropolitan Borough of St. Marylebone )与派丁顿都会自治市(Metropolitan Boroughs of Paddington)并入,因此今日的西敏市在地理上,比传统上的范围又大上了不少。在过去所谓的伦敦原本只是指今日伦敦市(City of London,又常称为“西提区”)的范围,因此西敏地区是伦敦市西方郊外的另外一个市镇,中间隔着一片原野,但在历经长年的发展之后伦敦市与西敏地区早已连成一气,再也看不出之间的范围差异了。
注释6:
英国的迷幻音乐在1965、66年间形成,1967年风靡一时,1968年则很快走向衰落。
以上资料均来自百度,如有错误,尽请指正。
这里谢谢悦悦、小天和苏尔菲亲亲的帮忙,某晴才能纠结出一张合理的英国报纸,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