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嫁给秦始皇的病娇爹》 第2章
第1章:开局一个“公主病”
第2章:人狠路子野
第3章:遇贼
第4章:别乱动!
第5章:王境泽式打脸
第6章:有文化真可怕
第7章:论“黄赌毒”的危害
第8章:论床的分配
第9章:赵赢的诱惑
第10章:非要“坦诚相见”
第11章:初吻
第12章:台词里的白与祁
第13章:情敌见面分外眼红
第14章:想娶不能娶才最委屈
第15章:大型吃瓜现场
第16章:抱你,把你勒断
第17章:看看我
第18章:始乱终弃?
第19章:最重要的两个男人
第20章:义父疼你
第21章:深情
第22章:怎能不动心
第23章:来了,老妹儿
第24章:不,你想!
第25章:怀孕了
第26章:落胎进行时
第27章:最美不过男主角
第28章:秦宫密辛 vip章节
第29章:忽悠(二合一更新) vip章节
第30章:给你唱个歌听 vip章节
第31章:打脸快乐(上) vip章节
第32章:打脸快乐(下) vip章节
第33章:这是我真心,送你 vip章节
第34章:捡肥皂 vip章节
第35章:欺人太甚 vip章节
第36章:唬住所有人 vip章节
第37章:倾家荡产 vip章节
第38章:你还有个外孙 vip章节
第39章:越看越像 vip章节
第40章:日常欺负赵十五 vip章节
第41章:沾白莲花的便宜 vip章节
第42章:养男人的钱,自己挣 vip章节
第43章:相见时难 vip章节
第44章:只想陪着你而已 vip章节
第45章:喂药 vip章节
第46章:不要脸 vip章节
第47章:你养小白脸 vip章节
第48章:暧昧的束发 vip章节
第49章:吵架 vip章节
第50章:冠礼 vip章节
第51章:能让你得逞?! vip章节
第52章:隐疾 vip章节
第53章:我的人! vip章节
第54章:不许你离开 vip章节
第55章:揭穿 vip章节
第56章:女主要娶妻 vip章节
第57章:你是男人吧? vip章节
第58章:女主撒娇 vip章节
第59章:妾变宠姬 vip章节
第60章:梅花汤饼 vip章节
第61章:吃儿子的醋 vip章节
第62章:我看还不如你 vip章节
第63章:达到目的 vip章节
第64章:忽然出现的子楚 vip章节
第65章:你是赵嬴吗 vip章节
第66章:真吃醋了 vip章节
第67章:强吻 vip章节
第68章:心上人 vip章节
第69章:他像你父亲 vip章节
第70章:十五见子楚 vip章节
第71章:欺负异人 vip章节
第72章:恨我遇见你 vip章节
第73章:碰瓷平原君 vip章节
第74章:怦然心动 vip章节
第75章:上高速 vip章节
第76章:你们要的美好 vip章节
第77章:什么状况 vip章节
第78章:说到做到 vip章节
第79章:怎么弯了 vip章节
第80章:赵十五进城 vip章节
第81章:看见了子楚 vip章节
第82章:为了异人不能收下美女 vip章节
第83章:我是为你而来 vip章节
第84章:温柔的异人 vip章节
第85章:教异人做爆大米花 vip章节
第86章:BBQpaty vip章节
第87章:喜欢子楚的原因 vip章节
第88章:想见我就说 vip章节
第89章:三人修罗场 vip章节
第90章:对峙 vip章节
第91章:这就是他爹 vip章节
第92章:赵姬有孕 vip章节
第93章:自证清白 vip章节
第94章:在我眼前消失 vip章节
第95章:踹他 vip章节
第96章:追妻 vip章节
第97章:有爹底气硬 vip章节
第98章:父子互动 vip章节
第99章:男主的前女友 vip章节
第100章:小情歌 vip章节
第101章:用强 vip章节
第102章:身体力行 vip章节
第103章:疯狂 vip章节
第104章:一家人齐整整 vip章节
第105章:戏精附体 vip章节
第106章:吻 vip章节
第107章:试探 vip章节
第108章:欲擒故纵 vip章节
第109章:走漏风声 vip章节
第110章:逃离邯郸 vip章节
第111章:心疼 vip章节
第112章:平原君不要面子的吗 vip章节
第113章:追击 vip章节
第114章:共死 vip章节
第115章:同生 vip章节
第116章:殉情 vip章节
第117章:回秦 vip章节
第118章:礼遇 vip章节
第119章:当年真相 vip章节
第120章:不走套路的老秦王 vip章节
第121章:秦王面前耍大剑 vip章节
第122章:禁忌 vip章节
第123章:男主的私生子 vip章节
第124章:成蛟 vip章节
第125章:是不是男主的儿子 vip章节
第126章:更大的秘密 vip章节
第127章:李唯没病 vip章节
第128章:机智的子楚 vip章节
第129章:大商战扬名 vip章节
第130章:我养你啊 vip章节
第131章:用毒 vip章节
第132章:老猫偷腥 vip章节
第133章:怼夏姬 vip章节
第134章:八岁的赵十五 vip章节
第135章:勒死 vip章节
第136章:你死我活的婆媳关系 vip章节
第137章:理解 vip章节
第138章:兴师问罪之后 vip章节
第139章:子楚为王 vip章节
第140章:亲爹真会玩 vip章节
第141章:赵十五的愤怒 vip章节
第142章:一波三折的身世 vip章节
第143章:春申君不是吓大的 vip章节
第144章:为了李唯狗就狗 vip章节
第145章:李唯吃醋 vip章节
第146章:反常的李唯 vip章节
第147章:爱之深情之切 vip章节
第148章:魏无忌的目的 vip章节
第149章:报仇的快意 vip章节
第150章:争吵与消失 vip章节
第151章:得知真相 vip章节
第152章:大结局(上) vip章节
第153章:大结局(下) vip章节
第154章:番外 成蛟之死(1) vip章节
正序
白圭
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出生年月:公元前463年
去世年月:公元前385年
白圭,战国时期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国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说,水利专家白圭和贸易致富的白圭是两人。
人物介绍
白圭,名丹,战国时期洛阳著名商人。其师傅为鬼谷子,相传鬼谷子得一“金书”,鬼谷子将里面的致富之计(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传于白圭。白圭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秦,也是一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汉书》称他是经营贸易发展工商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商场如战场,只有随机应变,巧用计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天激烈的商战中,商界仍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经典,奉“治生之祖”白圭为高人。
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必须通过社会交换互通有无,工商业的出现势在必然。古都洛阳作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工商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这里就设有“泉府”作为金融管理机构,“空首布”作为货币广泛流通,表明商 业的发展相当繁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周室国力衰微,但洛邑的商业贸易繁荣,人员往来频繁。《史记·货殖列传》载:“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又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张仪列传》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苏秦传》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充分说明,当时的洛邑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全国性商贸中心。不少外地商人不远千里来洛阳经商,这里因此居住着大量的外地人口。所谓“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商,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商”,此时有名的富商巨贾弦高、白圭、吕不韦都曾往来、活动于洛阳。
经商如孙吴用兵,审时度势;如商鞅变法,顺应时机。白圭对经商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靠贱买贵卖获取利润。他在谷类成熟的时候收购粮食,出售丝织品、漆类;在蚕茧收获的季节,收购帛絮,出售粮食,并提出了著名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理念。白圭还认为真正的商人,不应惟利是图,应当有“智、勇、仁、强”四种秉性,具备姜尚、伊尹等人的智慧、计谋,方可成就大业。这一经营准则,直到今天仍为商界广为运用和提倡。
除白圭外,周代还出现了一批十分有成就、有影响的商人。郑国弦高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商人,弦高深知国家的安危对自己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国家的存亡非常关注。他赴洛邑经商,途经滑国、犒劳秦师、智退秦军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他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爱国商人的典型代表。
生平
白圭(前370年———前300年),(前463年———前365年), 名丹,战国时人,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期间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白圭通过观察市场行情和年成丰歉的变化,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方法,丰收年景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用观察天象的经验预测下年的雨水多少及丰歉情况。若当年丰收,来年大旱,就大量收购粮食,屯积货物。想让粮价增长,就专买下等谷物;想让成色提高,就专买上等谷物。为掌握市场的行情及变化规律,经常深入市场,了解情况,对城乡谷价了如指掌。白圭虽为富商,但生活俭朴,摒弃嗜欲,节省穿戴,与他的奴仆们同甘共苦。
白圭经商速战速决,不误时机。他把经商的理论,概括为四个字:智、勇、仁、强。他说,经商发财致富,就要像伊尹、吕尚那样筹划谋略,像孙子、吴起那样用兵打仗,像商鞅推行法令那样果断。如果智能不能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善于取舍,强不会守业,无资格去谈论经商之术了。
白圭的这些经商理论,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鉴。中国古代商人把他奉为祖师爷,宋景德四年,真宗封其为“商圣”。白圭“人弃我取”和“知进知守”的理财思想对现代人理财也有指导意义。以至于在现代,“白圭”仍然是财富的代名词。
早年为官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新兴的封建地主制先后在各国确立。生产力迅速提高,市场上的商品量急剧增加,人民的消费购买能力也迅速增长。长期的兼并战争改变了过去小国林立、交通阻塞、市场分割的情况。在这一切因素的推动下,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越,工商界的天下,已经被新兴于春秋末年的自由商人占领了,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巨商大贾,而被后世尊为百代商人之祖的白圭,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据说曾经在魏惠王初期担任魏国的相。那时,魏国都城大梁靠近黄河,经常遭受洪水之灾。白圭施展了他杰出的治水才能,解除了大梁的水患。白圭自称自己治水的本领比大禹还高超,他说,千里长的大堤,常常因为小小的蚂蚁窝而导致崩溃,于是,他治水的时候,派人沿着大堤检查,堵塞了所有的蚂蚁窝,于是,大堤固若金汤,水患也消除了。后来,魏国的政治越来越腐败,白圭看到这一情形,就毅然离开了魏国,到中山国和齐国游历。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白圭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白圭却都婉言拒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白圭回答说:“这两个国家没有必行之事,那么信用已经到了尽头了;不注重声誉,那么名誉已经到了尽头了;没有仁爱,亲情已经到了尽头了;旅行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财力已经耗尽了;不能用人,又不能自己奋发图强,事功已经到头了。一个国家出现了这五种现象,一定会灭亡的。”
离开齐国之后,白圭曾经到过西方的强国秦国,当时正值商鞅变法之时,白圭对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很是反对,于是没有在秦国做官。白圭经过一番游历之后,对各诸侯国的□□势看得更是透彻,也对政治产生了很深的厌恶,于是他放弃从政,转而走上经商之路。
弃政从商
白圭的出生地洛阳自古商业就很发达,洛阳人善为商贾,致力于商业和手工业,追逐利润是洛阳人的传统。出生于此的白圭有极高的商业天分,很快成为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商人。战国时期,商业迅速发展,商人的队伍非常庞大,因此也鱼龙混杂,有的公平买卖,正当经营;可是也有很多商人囤积居奇,垄断市场,很多大商人还兼放高利贷,牟取暴利。于是,当时人们将商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诚贾”、“廉商”、“良商”,另一类称为“奸贾”、“贪贾”、“佞商”,而白圭正是战国时期良商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的商人大都喜欢经营珠宝生意,大商人吕不韦的父亲就曾经说,经营珠玉可以获利百倍。但是白圭却没有选择这一当时最赚钱的行业,而是另辟蹊径,开辟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一新行业。白圭才智出众,独具慧眼,他看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敏感的意识到农副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提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营策略。白圭认为,“下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较低,但是消费弹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胜,一样可以获取大利,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
白圭有一套独到的经商术,他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具体的做法是在收获季节或丰年,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或是青黄不接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而且白圭所说的“与”,是予人实惠,当某些商品积压滞销时,一些奸商坐待价格贬得更低再大量购进,而白圭却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等市场粮食匮乏时,奸商们又囤积居奇,白圭却以比别家低廉的价格及时销售,满足人民的需求。白圭的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个体手工业者以及一般消费者的利益。无怪乎白圭自诩为“仁术”。
白圭为国理财,常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在经营上从不嫌弃小惠小利,也从不靠诡计进行欺诈。他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产联系起来,既能使经营生财,又使生产有利其发展,他认为只有以足补缺,以丰收补欠收,使全国各地物资互相支援才能在辅民安民的同时为国家理财致富。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地方盛产蚕茧,就购进这些产品,而用谷物等其他当地缺少的东西去换。如果一个地方粮食丰产,就去购进他们的粮食,然后用丝、漆等类必需品去和他们交换。这样就使全国的货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可谓一举两得,利国又利民。
白圭还很注重扶植农民的生产,以保证和扩大自己的商品来源。他曾经向农民供应优良的谷物种子,既为自己获取了利润,又帮助农民增加了产量,使自己掌握了更充足的货源。白圭把自己的商业经营建立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通过商业来促进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生产的发展来推进商业经营。这种经营理念是前所未有的,这比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无疑高明了很多。战国时期的商业,尤其是以权贵富豪为对象的珠宝经营利润极高。但是白圭选择的“下谷”等生活必需品的经营,面对的却是广大比较清贫的平民百姓,因此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不提高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加快商品流通、扩大销售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农副产品的经营受农业收成的制约很大,因此,把握时机,尤其是掌握年景丰歉变化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知识渊博
白圭具有高超的把握时机的本领,他根据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的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进行交易,丰年粮价低廉收购粮食,到歉年粮价上涨时出售,从丰年和歉年的价格差中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白圭的这套商情预测理论,其实就是一种农业经济循环论,这表现出白圭极高的知识水平和高远的眼光。
白圭在当时还很擅长观察天气变化,注意提前储备粮食物资来救灾救荒,辅民安邦。在丰收之年就趁粮价低时大量买进,等灾荒发生时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低价卖出,帮助人民度过灾荒。这样在辅民为民的同时,财富也成倍地增加。白圭还有一个让现代人汗颜羞愧的经商思想:“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意思是说如果为了省钱而买谷物自己吃,就买差一些的谷物,如果是为了做种子来年丰收,那就请买上等的种子。他不但为对方着想,还计划得合情合理,既要节俭,又要丰产,可谓将思想做到了家。这种经营思想和真诚为顾客着想的人在如今也是很少见的。许多商家如果真把顾客当做上帝来对待,就应该处处为顾客着想,而且要像白圭那样想在前边,这才是最有效的最让人钦佩的经商策略。 白圭创造性地继承、应用了前人的智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商业理论和经营策略。他曾经极为自负地说,他治理生产,经营买卖,就像古代的伊尹、吕尚运用谋略治理国家,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样。白圭运筹帷幄、稳操胜券的经营,证明他是完全有资格如此自负的。
广收门徒
白圭是商业这个行业最早收授门徒的人,他通过严格的挑选,收了一些学生。“白圭招生的标准是很高的,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商人,要具备以下条件:要通权变,能够权衡利弊,把握时机,出奇制胜;要勇敢果断,当机立断;要有仁爱之心,能够明白取予的道理,遵守“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还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够固守等待,不轻举妄动。在战国时期,虽然商人在古代“士、农、工、商”的行业划分中,位居最后一位,商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较低的,但是白圭却将当时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来作为商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将经济的重要性等同于政治和军事,他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他认为经商也需要大智大勇的素质,更要有仁义之心,这和治国统兵要求同样高,没有那么高的素质想向我请教也不会告诉你诀窍,可见白圭所要求的商人是一个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这和他以仁为本的经营理念是相合的。
白圭还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要求既有姜子牙的谋略,又要有孙子用兵的韬略,否则经商是很难有大成就的。
后人评价
靠投资来致富,说易也易,说难也难。说易,只要知道贱买贵卖四个字足矣;说难,谁都知道贱买贵卖能赚钱,但是,谁又能知道什么时候贱、什么时候贵呢?所谓“贵极反贱,贱极反贵”,话是没错,可问题在于,“贵极”的确切价位在哪儿?“贱极”的标志又是什么?恐怕只能靠预测。所以说到最后,预测才是投资者的看家本领。
史学家司马迁写过一篇《货殖列传》,里面提到一位名叫计然(一说计然不是人,而是一本书,但这种说法不被多数《史记》注家所认可)的投资者,这位计先生就和现在的股民一样,喜欢依据并不重要甚至干脆毫无关联的单一信息,做出莫名其妙的预测来。
据司马迁记载,计然是这么预测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穰是丰收,毁是水灾,饥是饥饿,旱是旱灾,岁就是木星,金、水、木、火分别指木星出现的方位。计然的意思是,如果木星出现在西方,那年肯定丰收;如果木星出现在子宫,那年会有水灾;如果木星出现在东方,那年会有饥饿(按先秦星象学说,木星现于东方应是丰收年,所以可能是司马迁写错了,或者我参考的《史记》版本有误);如果木星出现在黄道中央,那年会有旱灾。
计然把天体运行当成关联信息,仅凭木星的方位就对农业前景做出了预测,这样预测究竟有没有道理,也用不着天体物理家和气象学家来评判,看看2004年的木星方位就知道了。众所周知,2004年木星进入黄道十二宫的巳宫,五行方位的火位,按计然所说,岁在火,有旱灾,可那年不但没旱灾,而且雨水特多。
假如计然确有其人,那么他应该是春秋战国人,在春秋战国这位先生做什么投资我们不得而知,倘若生在今天,恐怕做期货比较适合,而且只做小麦大豆玉米水稻,平日不看大盘,偶尔夜观天象,一瞧木星在西方出现,就做空——今年丰收,粮价要降;一瞧木星在黄道中央出现,就做多,因为旱灾将出,粮价要涨嘛。凭借现在的天文观测手段,他还可以推算出今后千馀年的木星方位,换言之,可以推算出今后千馀年的农业前景和气象状况。
《史记·货殖列传》里还有一位奇人,此人姓白,名圭,司马迁说他“乐观时变”,换言之,也喜欢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年景。据白圭总结:“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
太阴就是太岁,是古人虚拟出来的天体,轨道与木星重叠,方向与木星相反(常有注家把太阴译成月亮,其实月亮每月运行一个周天,每年遍历黄道十二宫,不会有哪年在卯、哪年至午的说法)。
白圭的意思是说,太岁进入卯宫,当年丰收,次年歉收;太岁进入午宫,当年旱灾,次年丰收;太岁进入酉宫,当年丰收,次年歉收。这位一预测就是两年,比起计然只预测当年来,显然更牛一些。计然有没有发财我们不知道,而白圭次次预测都很准,真正做到了贱买贵卖,理所当然发了大财,所以“天下治生祖白圭”——搞投资的都拜白圭为祖师爷。
在后人看来,白圭通过太岁运行来进行预测,也并不比计然高明多少。他们二位在历史上号称“治生鼻祖”,其实跟个别股民看见下雨就买电力股一样,玩的就是瞎撞。不过不能不承认,这世上很多成功,还真就是瞎撞撞出来的啊。
……(全显)
 
[2 回复]
[投诉]
哈啊哈
……(全显)
 
[回复]
[投诉]
妖艳秘书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全显)
 
[回复]
[投诉]
周赧nǎn王
姬延
生卒年:公元前4年-公元前256年
统治朝代:周朝 ,(周朝皇帝列表)
谥号:周赧王
周赧王姬延(?-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称王赧,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59年。周赧王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都城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扩张,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对于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没有什么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东周复灭,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
国籍:东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雒邑(今河南洛阳)
逝世日期:前256年
职业:周朝天子
父亲:周慎靓jìng王姬定
祖父:周显圣王姬扁
主要事件:秦取九鼎,东周灭亡
人物生平
最穷天子
说起"天子",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黄袍加身,万众拥戴,四方叩拜,真是威风凛凛。然而却有一位天子,不但抖不起威风,镇不了四方,还被人逼得四处躲债,真给后世的皇帝丢尽了面子。 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天子,就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延,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齐楚绝交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凭三寸不烂之舌,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于wu(今陕西秦岭以南至河南省浙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跻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楚国灭亡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镇)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自尽。
秦攻三晋
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齐称帝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该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 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
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中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攻击其他国家。
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
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
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借资伐秦
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赧王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赧王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赧王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
楚攻西周
周赧王在位时,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周赧王又把国都迁到了宗周。
宗周:周代王都所在,如丰、镐、洛邑亦称为宗周。
当时,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的太子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周武公很头疼。楚国下卿司马翦对楚怀王说:"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西周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地告诉给司马翦,然后司马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结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为太子。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发兵攻打宜阳,楚国则派兵去援救。当时楚国以为西周是帮助秦国的,所以想顺带攻打西周。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说:"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西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西周、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啊。西周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秦国取西周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西周为秦国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的。"
楚怀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秦国借道
之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赧王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大夫史厌便对周赧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
韩索粮草
周赧王被称做成君。楚军包围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东周君姬班害怕,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他。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东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东周,与东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听了大乐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东周了。
劝秦退兵
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苏厉对周郝王说:"秦国攻克韩国、魏国,打败魏国大将师武,往北攻取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借兵筑城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攻破魏国的华阳。东周的大夫马犯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东周筑城。"他跑去对梁王嬴甚说:"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东周。马犯又去对秦昭襄王说:"梁国并非是想保卫东周,而是要攻打东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东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攻打东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东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攻打东周的事端掩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
巴结秦国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在秦国的说客对周冣说:"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国,周冣果然对秦昭襄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无法称王,不能统一天下。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西周公派相国御展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有人对御展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料。秦国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昭襄王一定会重视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重视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西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西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西周,就转而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联合伐秦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西周国惧怕之下背叛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接受西周君所献的人口、土地,便放其回到西周。
周朝灭亡
同年,周赧王郁愤而终,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其后不久,西周文公姬咎逝世,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九鼎和其他珍宝器,并且未立新王,东周灭亡,同时宣告着历时八百年的周王朝走向终结。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掉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年龄考证
赧王的祖父显王在位48年,死时应该八十多岁甚至一百多岁,他的父亲在位6年,可见即位时已经七八十岁,即使赧王四十岁即位在位六十年也应该一百岁了,何况周朝时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他即位时大约是六十岁,所以说他大概活了一百二十岁。
史籍记载
《史记·周本纪》
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适立。司马翦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公子咎,为请太子。”左成曰:“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之以地。”果立公子咎为太子。
八年,秦攻宜阳,楚救之。而楚以周为秦故,将伐之。苏代为周说楚王曰:“何以周为秦之祸也?言周之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为王计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周绝於秦,必入於郢矣。”
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於韩,不借畏於秦。史厌谓周君曰:“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彊与周地,将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韩而听於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阳?周君将以为辞於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阳矣。”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韩徵甲与粟於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韩毋徵甲与粟於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国乃徵甲与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五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徵甲与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犯请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图犯。”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请后可而复之。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曰:“公不若誉秦王之孝,因以应为太后养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秦攻周,而周冣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於齐。兵弊於周。合天下於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弊,则令不行矣。”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秦信周,发兵攻三晋。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单心}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疑点重重收起
债台高筑的千古疑案
春秋列国形势,据《史记·周本纪》载,赧王八年,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这里所说的“东周”和“西周”都是当时的诸侯国,而不是作为王朝的存在。
西周国是公元前440年周考王(也就是当时的周天子)从自己的领地中划地出来分封给他的弟弟而形成的一个小诸侯国。所以史料才说“西周故天子国”,注意这里用了一个“故”字。
而“东周国”则是后来“西周国”分裂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诸侯国。但为什么周天子自己债台高筑却仍然不惜要用自己仅有的土地去分封,就很奇怪了。
在位时间的千古之错
据《史记·周本纪》载,五十九年,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是指诸侯国西周国的国君,而不是周天子周赧王)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也就是说周赧王五十九年和秦昭王五十一年是同一年,而周民不可能在赧王死后一年才东亡,秦也不可能在赧王活着时取九鼎。
关于周赧王的子孙,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资治通鉴中对赧王的记载可信吗?
关于赧王之死,应该是寿终正寝,关于司马光对周赧王降秦和迁于项城的记载,更是无中生有,如果周赧王降秦了的话,(谁说周赧王降了秦了,降秦的是诸侯国西周国的国君嘛)秦昭王为什么要在周君王赧死亡后才取象征天子的九鼎宝器哪?显然说不通。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北宋人,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真时史料,显然不会比司马迁更多。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了。
子嗣
王太子(姬嘉)
公元前316年——公元前303年
嫡次子(姬章)
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90年
庶长子 不详
庶次子 不详
庶三子 (姬央)
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65年
庶四子 (姬皝)
公元前279年——?
庶五子 (姬锘)
?——公元前230年
后世纪念
周赧王墓
周赧王墓是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之墓。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城东,枫香岗乡丁家溶村,周赧王山山顶上的周祖陵森林公园内。周赧王山海拔1257米,居诸山之首。因山顶有著名墓冢──周先祖陵而得名。历史上共传34王、800多年国史的周王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成为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说法之一?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周赧王玉皇洞石窟处不远处, 有巨形土堆,名赧王山, 古传为周赧王墓。
《直隶澧州志》载:“周赧王墓。县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宫嫔也。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蛮烟荒雨白干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洪容斋《笔记》:永定区周赧王冢中藏古器物甚多。”
清朝诗人罗光普竹枝 词:“赧山王下莽榛芜,落日苍凉过客孤。为问周家天子墓,可留玉碗与金凫?”
周赧王,名姬延,春秋战国时西周最后一个国王,后被秦国所灭,秦王将赧王墓迁葬以辱尸。赧王旧臣不忍先主再遭不测,遂秘密将尸骨南迁,葬到僻远蛮荒的大庸丁家溶(今湖南省张家界市),因与崇山遥遥相望,故王维便有“却怜孤墓近欢兜”之感叹。(赧王山,上修建有丁氏祠堂)
说法之二?张家界
周赧王延岁(公元314~256),相传葬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丁家溶。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周赧王墓在张家界县西10里,“周赧王59年,秦攻周,赧王惧而朝秦献地,遂以蝇年卒,周亦亡。盖秦忌之,不欲其葬内地故也”。
《直隶澧州志》载:“周赧王墓,县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宫嫔也”。
唐朝王维诗云:“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悉,周赧不辞亡国恨,也怜孤墓近驭兜”。
(按:周赧王墓与崇山驭兜墓遥遥相对,故谓“近驭 ”)
说法之三?庆阳古城
周赧王山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率大臣投降秦王赢政,秦王称帝后把汝州杨古城一带封给周赧王为食邑。因此杨古城一带有“周赧王,坐庆阳”之说。庆阳古城已经升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赧王的后人大都以周为姓氏。
秦始皇灭西周候国时,将其后人迁至惮狐聚(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临汝镇一带),灭东周候国时将东周君迁杨人城一带(庙下乡古城村),他们也都以周为姓氏。所以汝州应该是周姓最重要的发祥地。
庆阳城南三里处名日”斩山湾”,‘有山自东原起,至马莲河滨止,末端凿断,河水通过。传为周祖所凿,以治水患。
周祖,即姬弃之后,名曰不奋,夏大康政衰,不萤失官,率部族奔戎狄间(今甘肃省庆阳市),在此筑“不轰城”。卒后葬城东帽盒山。
人呼周老王墓。
此云周赧王,当系讹传。
邑人李梦阳诗云:“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亩坟。”
邑贡生杨雪堂诗亦云:“赧王都在东周地,流俗缘何说庆阳;只恐误传不奋事,无人为彼证荒唐。”
出家进庙为求道,要知民意听民谣。
周赧王坐庆阳,龙脉斩断。
周祖陵森林公园
周祖陵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阳城东周赧王山山顶,周赧王山海拔1257米,居诸山之首。因山顶有著名墓冢──周先祖陵而得名。
公园总面积133.33公顷,杏林繁茂,松柏挺拔,杨柳俊秀。台阶及山顶周祖□□分整体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上山台阶共808阶,寓意着周王朝文化的808年。沿阶建有镐洛桥,分别代表东西二周京城,以此为分界线,桥上291阶,代表西周执政291年;桥下517阶,代表东周时期517年,并建有大小平台12个,分别象征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上完石台阶便是周祖文化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肇周圣祖牌坊,正面有杨成武上将题写的"肇周圣祖"4个刚劲大字。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全显)
 
[回复]
[投诉]
好看
……(全显)
 
[1 回复]
[投诉]
哈哈哈,妖艳白领
……(全显)
 
[回复]
[投诉]
花
……(全显)
 
[回复]
[投诉]
1
...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5-01-15 01:30:18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