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第三十九章 得势 ...
-
季九章得了势,便不饶人,不仅宣传新法,还把国家现在用的老政策,挑拣着编成本子,其中不乏大佬们尽力推行的,虽有取巧之嫌,可多少搔到了大佬们心里一点自傲的痒处,大佬们自矜身份不下场,身边的人多少猜到了些许心思,纷纷跟文拍马屁,一时之间,季派气势大涨,把临江府和京派过年时走亲访友的那点优势压得一干二净。
这下临江府也反应过来了,这清江府的郑新德就是个幌子,正主在城西窝着呢。
季派已经起势,不理招他们不行了,京派和临江府难得统一,各自出书发文批判季派“哗众取宠”,很多郭大人的政敌也混在其中趁机谤小郭大人“邀名”。
季九章这派是穷,可郭四海有钱,火都烧到义弟身上了,他自然不能忍,放权给葫芦:“钱有的是。”
攻击小郭大人也惹得清江府举子的群情激奋,他们自认郭大人是最好的官,当然不容别人给郭大人泼脏水,连郑新德和柳志高也发文声援,一时之间,举子们真情实感的卯足了劲和另外两派打仗,文章的水平蹭蹭的往上涨。
其中以季九章的《做官说》,《父教子》,吴猛的《饱食赋》,《西路见闻》,郑新德的《富生与穷生》最为有名。
《做官说》讲的是一个当官的素有清名,从不收受贿赂,为了奉养母亲到饿死妻儿,读书人称颂他是好官,结果他离任,老百姓拿石头砸他。有人不理解问当地的百姓,有一不识字的老叟气道:“妻儿皆饿死,治家且不足,何以治一县?”
张水清跟着出话本子,讲某县令如何帮助百姓大家致富,结果他想把方法教给其他治理不得法的同僚,有人嫉妒,便道:“此人好名。”,阻人财路,如掘人祖坟,大伙儿拿石头砸他:“以个人喜恶诽谤君子,真小人也。”
《做官说》后面跟着《父教子》:“有一富县少年,生平首次随父访远亲,路过穷县,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问:‘尝闻该县长官,清廉公正,何以治下子民如此难熬。’
答:‘非真廉洁,不敢尔。’,
问:‘何解?’,
答:‘治下子民食糠,长官食米,众曰贪也。如我等食肉,我县之长食米,曰清也’。
子悟,又问:‘何不请教于吾县之长,修的百姓食肉之法,则皆可食米,岂不好载?’
父曰:‘邻居大郎读书有成,你何不请教,使为父也脸上有光,岂不好载?’
子愧:‘非不学,天资不及也。’
父笑曰:‘可悟?’
子叹:‘如学不得法,暴其庸才也。’
父曰:‘吾偶听闻,吾子常言,家富,衣食无忧,家贫者才需苦读,可有此事?’
子惭:‘借口尔,恐人知吾平庸,又嫉人学识。’,又叹:‘天资出众者少,庸人居多,清名之说多为裹羞布也。’
父曰:‘人有皮,好脸常情也,若裹羞布当衣穿,还讽旁者穿衣费布,何其无礼也。善人教人织布做衣,又讽善人邀名,何其恶毒也。’
又道:‘百姓食米,长官食糠真清名也,百姓食糠,长官食糠者不过无奈尔,以蹭来的清名攻讦君子可乎?’
子愈发惭愧:‘再不敢蹭名胡说。’
父曰:‘善。’”。
三壮的《饱食赋》讲的是一读书人四处游学,一日路过一处饥荒县,见处处是劫匪强盗小偷骗子,书生呵斥:“手脚俱在,何以行不轨事。”,答曰:“无粮,明日饿死,无暇他顾,唯饱食尔。”又见百姓卖儿卖女,买主凶横,书生心生不忍劝道:“骨肉血亲何以为银钱割舍?”,苦人叹道:“家贫,无食,主家虽凶,不至饿死也。生死大事,岂可耽于骨血情。”。
又过了几年,书生又路过此处,见到百姓乐善好施,人人守礼,犯法之人绝迹,又问:“何以守礼?”,答:“家有余粮,不忍见苦贫也。”,又答:“饱食,无忧,何苦犯法。”
张水清又跟着出了一篇笑谈讲的是一群家境优厚,整日饱食的纨绔无所事事,无聊且闷,一日遇到一个辛苦耕作的老农,便问:“君日日辛苦,饱食呼?”,老农道:“君日日饱食,辛苦呼?”
《西路见闻》是听着像是一本作者本人的游记,讲的吴生远送朋友去青石关,一路上的见闻,着重描写从云阳开始,他路过的地方,百姓饮食服饰住宅的变化,以及各县各府的收税情况,还大致算出了各地实收税款,游记结尾作者还有心机的附上了朝廷前岁年尾邸报上刊登的各地税收情况。
张水清将《西路见闻》改成了话本子《千里送君》。
《富生与穷生》是一富书生赶考,坐着大船,喝着美酒,迎清风,文思泉涌,做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一个步行赴考的穷举子听见了,讥讽:“肉食之文,不知天下疾苦。”,随即做了一篇苦文。那富书生笑道:“若得中可翻身食肉,你还如汝之文食糠否?”
穷举子唾之:“能食肉,何苦食糠,愚者呼?”
富举子笑道:“非汝知天下疾苦,仅知己穷尔。”
一套组合文下来,打的京派和临江府这些闭门苦读的举子毫无还手之力。
葫芦又把郭大人断的许多有趣的案子排成戏曲到处传唱。
《西路见闻》还上了陛下的御案:“好一双利眼,好一部官场现形记。”陛下指着吴猛的游记叹道。
“臣失职,臣一定彻查此事。”陛下不高兴,王相只能告罪。
“季生文章写得好,可这吴生,以后走的更远。”郭中超和夫人坐在亭子里,围着炉子吃锅子。
郭夫人给夫君夹了一筷子菌子:“大郎特意写信叫你照应,季生和吴生天分出众,尤其是吴生,人品也好,你照应他没坏处。”
“你是觉得他给大郎扬名才看着亲切吧。”郭中超笑了笑:“他们本子也写的不错,听说《吴举人义救柳大少》的作者张生今年也考。”
“一天到晚就是话本子,孩子们都叫你带坏了,一个一个尽看话本子不上进,大郎聪敏不肯用功,老二倒是刻苦,可惜用错了方向,就剩下老三了,可不能跟着你再混了。”郭夫人提起话本子就头疼,家里有个不着调的,孩子们跟着胡乱折腾。
“挺好,过几年老二收心了,我也找机会给他捐个官做,老大,老二都不是科举的料子,老三我看有门,家里有个顶门立户就行了。”郭中超道。
“偏你看的开。”郭夫人翻了个白眼。
“大郎虽不是科举晋升,有点儿吃亏,可他会做官,政绩好看,又不是朝里没人,夫人放心。”郭中超给夫人夹了一筷子羊肉:“新到的肉不赖,回头给老师送点。”
“你上赶着给人家送,人家还不乐意收呢。”郭夫人呸道,郭中超年轻时差点娶了恩师王相的闺女,郭夫人这些年一直耿耿于怀,再加上最近几年王相越发防备郭家,她就颇有些不满。
“诶呦,又来了。”郭中超摇头。
郭夫人也不真醋,就是夫妻间的小情趣,京城的女子全讲她配不起丈夫,可是夫妻相处又哪有什么配不配的,两人自己觉着合适就行了。郭大人不爱那些个深闺美女,就喜欢她这种能说到一起,做到一起的娘子,有什么办法,她也很无奈啊。
“说起来,大妮儿的夫婿,今朝也考。”郭大人道。
“柳志高的文章一般。”郭夫人摇头:“真是错嫁了,中倒是能中,就是做京官难,还得去历练几年,大妮儿也跟着吃苦。”
“刻薄了。”郭大人笑道:“柳生就是少历练,心胸也不厚,文章显得小气。那种南方的小男儿,也不能要求太高。”
“那是小气吗?那是没气!结亲时,老二去了,回来就讲,柳生妒忌他长得好,送亲时,瞧见大姑娘小媳妇全给老二丢鲜花,帕子,他一个没捞着,就吊着个脸。”郭夫人道。
“这事还记得呢,不遭人嫉是庸人,咱们家的人要习惯。”郭中超挺得意,又道:“大妮儿不晓得像了谁,脑子不太够用,找个厉害的她也降服不住,如今这样挺好的。柳生前途全靠咱们,就不敢薄待了大妮儿。”
“有这么说自个孩子的嘛,要我说就是像了她娘了,大郎找媳妇单看脸,找了个笨的,那不就生了个笨的,脸倒是像了爹了,诶。”郭夫人叹气。
“儿子像娘,孙女像爹。”郭中超就笑:“若非为夫,还有几分颜色,夫人岂肯下嫁。”
“也看人品的。”郭夫人辩道。
郭大人忍不住笑开了,周围的丫鬟小仆们也跟着嘻嘻哈哈,可见郭夫人看脸的事,是有定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