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2、第六十二章 烧火 ...
-
今天议的是鞑坦人良马走丢的事,猎场出了谋逆的大事,动手的是鞑坦人,他们的坐骑就是从马场走丢的良马。
牟大人难辞其咎又有部分鞑坦刺客走的他家庇佑的商队入京,昨天发落了苏尚书,今日便是发落牟尚书,叫摘了官帽,入了刑部大牢。
当家的老爷犯了罪,紧跟着就是如狼似虎的羽林军入府搜拿证据,甭管有没有,牟府的库房空了不少。
大荣官员俸禄不算多,牟尚书庇佑的商户多,银钱上就瞧着不怎么清白。
牟尚书虽说不明白银子的问题,含糊交代是商户孝敬,却不认谋逆的大罪。
三壮也不好太过刑讯威逼,陛下问起,三壮只好据实以告。
陛下对结果很不满意,特意留了三壮,窦由遂小朝会。
窦由遂这两天正带着手下,核对牟府的账本:“牟尚书日子过得糊涂,府里收支记录的不清不楚。”
三壮翻阅了牟府账本之后,单独把牟府的管家和几个重要管事提出来审问,一顿好打总有吃不住的软骨头,狗咬狗,交代了另外一套账目,这本清楚多了,
收入来源,除了老爷的俸禄,家里的田产地产铺子商队的银子,还有挂名的那个商户送了多少钱,办的什么事,开的什么商引,都写的清清楚楚,
家里谁支了银子,何时何地,支了多少,也清清楚楚。
由此对照,倒是看出牟尚书确实是个糊涂的,整日只关心他养的那些个花花草草,剩下的。一年半载的都不会查账,养的府里从上到下,个个胆大包天,各有各的捞钱的法子,几乎没个清白的。
三壮查清楚了牟府,便写了折子上奏,尽管牟尚书确实与谋逆无关,可全府个个有罪,沾亲带故的也没少犯法,最后和谋逆也差不多了,掉了十几颗脑袋,流放了几十个,女眷被罚入教坊司的也不少。
牟尚书反而没掉了脑袋,只判了个玩忽职守,刺配南边的五松岭二十年。
朝廷又有捷报传来,东海军将鞑坦大军骗到了海上,全淹死了,经此一役,鞑坦元气大伤,陛下又发国书斥责鞑坦,言道要挥师西进,鞑坦恐惧,又选两千匹良马和百余美人献于陛下。
陛下这才答应继续开关换粮。
这边牟尚书下去了,又轮到了林尚书,不过林尚书临阵倒戈的不明显,四皇子矫诏在前,他顺势口呼万岁,最多算个专营之辈,也不好因为这么个原因发落他,六部刑部俞大人叫“乱党”杀了,牟大人叫陛下办了,也不好一下子就将六部一半的主官都换了,新官不熟悉各部运作,非出乱子不可,陛下最多就是不叫他去开小朝会了。
林尚书受了冷落,也够他难过一阵。
牟尚书失位,林尚书失宠,百官又开始蠢蠢欲动。
韦正杨翰林学士也没当几天,就有了这么个更进一步的机会,不过六部尚书不比还要等待的五品翰林学士,这可是二品大员,他才熬了几天,谁能服气,就算是京师子弟也不成。
从前也不是没有翰林学士不够资历,叫其他做出实绩的三品捷足先登的例子。
陛下有意简拔他,于是韦正杨好运道的翰林学士才当了几天,就破格入了工部。
几个有望二品的大员才开始活动,陛下就颁了旨意,那心情滋味就别提多难过了,二品大员的位子本就很少,六部是二品里面的实缺更是只有六个,距离丞相一步之遥。叫个没实绩的二十多的黄毛小儿做了,谁能服气。
是,吴猛也是二十多就是六部之一,但韦正杨能和吴猛比?人家出身状元,岳父是丞相,又是周爵爷的徒子徒孙,有郭中超周爵爷两位文武重臣保驾护航,本人能力也是吓人,二品的六部大员都叫他以一人之力斗倒了,为官也谨慎,三年多没叫捉住一点儿脚痛,他上位大伙儿服气。
韦正杨算个甚,他爷爷韦曲翰都不算啥厉害人物,他能高明到哪里去?
朝廷上下对这次任命十分震动,也顾不上陛下的心情了,大臣们纷纷反对,季九章也被殃及池鱼,韦正杨升了,下一步是不是季九章要做翰林院学士了,没这个道理。
孔辞在侍讲待得够久了,陛下两次都绕过他,提拔年轻官员,翰林院资历熬的久的的心里滋味都不好受。
不少朝堂上都有门生故旧,纷纷开腔,先是攻击韦曲翰一辈子是个庸官,调教的孙子只会闷声读书,也是个韦曲翰第二,庸才。
又攻击季九章有违孝道,用词激烈,言语刻薄。
韦尚书虽退了,多年经营,也是有不少人脉的,自然不能眼看着韦正扬叫人围攻,很多人就站出来给韦正杨说好话。
季九章的老子老季大人混了一辈子也没混上个朝堂,他停妻另娶,同年也耻于他的为人断交的不少,这会儿竟无人替他开口。
陛下叫吵得脑仁疼,看了一眼站在角落里不吱声的三壮,就有些个纳闷。
季九章没有背景,只有吴猛是他的至交好友,这会儿怎么不替好友发声。
索性问了一句:“吴爱卿怎么看?”
三壮拱了拱手道:“天下是陛下的天下,陛下想要用谁,臣自然唯有赞同,不晓得其他大人为何跳出来挑挑拣拣,倒像是他们要用韦大人,季大人一般。”
这话说的重了,陛下威势日隆,谁敢替陛下拿主意。
工部的右侍郎薛大人道:“臣等只是据实以奏,吴大人不要乱谤。是否用此二人,还是要陛下定夺。”
陛下便顺势定夺了,不仅将韦正杨提了,顺手将季九章也提拔了。
可陛下也知道,这事还得看韦正杨和季九章本人的表现,他们升职太快,挡了不少人的前途,未来一段时间,稍有不慎,就是叫人弹劾的官也做不下去的下场。
散朝之后,三壮回了刑部,他初入刑部,虽然下属都比较陌生,不过先前观政的唐思勤私底下给他说了不少,倒也能对的上号。
新官上任三把火,陛下着紧牟尚书的案子,三壮便不着急烧他的新火,等这事了解,腾出了手,今日便是吴尚书自个做主的第一道政令。
还是将手底下的人集中起来说道。
先是把职责划分又明确了一次,有些仗着家世,老师越权的全打回去,有些着想着养老不管事的也都分了事,从前不清不楚或者多人负责容易扯皮的都拿出来重新做了划分,按着新制度,甭管执行的好赖,至少面上把刑部的日常公事都做到了出错都能追究到某一个人责任的细处。
结尾还是老话:“我不管你是日上三竿才来上值,还是辛苦半夜都不归家,分内的事做好了,将来评选,我这里就是优等,若是出了纰漏,惹了麻烦我可不是和稀泥的主官,直接奏请陛下,按律处罚。渎职是个什么罪,大家既然在刑部都是一清二楚,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牟尚书刚去了南边,谁要是觉着他比一部尚书还厉害,那便试试。”
谁敢试试,这位还是个侍读的时候,就把尸位素餐的韦尚书恁下去了,三壮虽没说啥废话,前后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大伙儿还都是心中一廪。
给下属们训完话,三壮先将今日的公文处理完,就和唐思勤去库房翻看旧案了。
三壮还记得从前陛下新税法叫俞大人搅和的没成,还放跑了好几个贪官污吏的事,又有之前做史官时,每日整理史料库记下的那些个不平事,憋到现在,可算是能大干一场了。
不少消息灵通的知道吴尚书泡在刑部的文书库就有些个心里发怵,他们晓得三壮的厉害之处的,还是做翰林学士的时候,就很会查访,现在朝堂的不少在外头做过官,为官清廉,手上没银子的,不少是走了吴学士的关系回了朝堂。
吴学士与他们素昧平生,结果去吴府递帖子,不到三天,里里外外叫吴学士查了个明明白白:“我去翰林院的史料库转了转,这事是你办的……”,几句话就能把自个做官时办的事说的清清楚楚,功过明明白白,吴学士也不是那种吹毛求疵的,大体上为官不错,吴学士都肯出力,他们也很顺利的调回了朝堂,那些个叫吴学士查清楚,走不通关系的,心里对这位就很是有些发憷。
一听吴尚书又去逛文库,还是刑部的文库,心里就发慌,刑部是什么地方,除了审问官员,还管着全国的刑狱,大伙儿过手的案子全要送到刑部入库,死刑还要叫刑部审查,批了才能行刑。
为官多年,能站在朝堂上的谁没有出去做过地方官。
做官便是再清廉,有些人情事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手里没有因为人情松过手,不少人就因为三壮最近的举动,掐住了脖子,不敢找季学士的麻烦,讪讪的不吱声了。
下面的小官不起头,大佬们也不好开口。
他们不开口,三壮却是有话要说的,他是个勤快人,十来日就看了不少刑部的文书,近期就有几个案子俞大人结案结的不清不楚,他眼里可容不得糊弄,这会儿全给捅了出来:“自臣接旨,执掌刑部,不敢怠慢,除却日常事务,也常去部里的文书库翻阅旧时公文向先辈学习取经,发现了些许的事要奏明陛下。”
但凡人情能走到俞大人那里,也不是等闲之辈,朝堂的气氛一下子就凝重了起来。
凝重也没用,三壮从不做没把握的事,有唐思勤这个户部扎根了三年的人帮忙,奏报的几件都是查有实证的,陛下从前叫俞尚书恶心的不行,又王相挡着,他办不了,如今三壮的奏对正合心意,俞家刚因为家主遇害陛下抚慰的圣旨还没捂热,就叫申饬了一番,从前逃脱的那几个也全叫下了大狱。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纷纷想托人走关系,叫吴尚书高抬贵手。
吴府门前的长龙又粗长了不少。
可惜吴尚书还是老样子,无心之失,或者大体为官是好的,他不用你走关系,也保你,剩下的秋风扫落叶,该滚去那个角落吃灰便自滚吧。